“听了周院士的讲座,我知道了达尔文和威尔逊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学说都遭受过争议,威尔逊甚至被泼过水,但时间证明他们都很了不起。我很佩服这样的科学家精神。”“今天的院士开讲让我知道好奇心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要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12月22日,“院士开讲啦”第12期活动走进鄞州区钟公庙街道惠风书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和,为同学们带来《从达尔文到威尔逊 两位博物学家的故事》科普讲座。讲座之后,同学们这样说自己的收获。
两位博物学家的启发
始终拥有一颗好奇心
讲座中,周院士告诉同学们,博物学是对自然的记述和系统的解释,19世纪,博物学不仅催生了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学科分支,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它的跨学科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博物学家,如西方的欧文、法布尔、华莱士、达尔文等,中国的郦道元、沈括、李时珍、徐霞客等。
虽然在达尔文之前已有人意识到演化的存在,但正是他首先以精细的观察和严密的推理证明了演化事实的存在。达尔文为整个人类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并因此成为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启蒙思想家之一。但是对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周院士说,公众存在一些常见的误解。
“自从进化论引进到中国,‘适者生存’一词,就变得广为流传,简直成了达尔文进化论的代名词,事实上,这是不准确的。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主动‘适应’不是一回事,严格来说是被动的过程。或者说,是自然选择造就了适者。而且,适应都是相对的,今天适应,明天或许就不适应;此处适应,别处可能就不适应;因此,适应是一项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综合指标。”
从蚂蚁开始科学研究的威尔逊,是“当代达尔文”,他在自传《博物学家》中写道:“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喜爱昆虫的时光,而我始终没有从中走出来。”
1995年,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被国际动物行为学会评选为继 达尔文著作之后,最重要的动物行为学著作。
从达尔文到威尔逊,周院士告诉同学们,他们的研究领域都从生物延伸到人类,并引起争议,他们的影响都超越了自然科学领域。他们都是意志坚定、细心观察的博物学家,也是基于野外考察的生物地理学研究者,还是优雅的作家,著作很多。十分重要的还有一点,他们都拥有强烈的好奇心。
周院士答同学问
挫折之后的成功
就像饿过两顿后吃到美味的红烧肉
现场,同学们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好奇心,踊跃向周院士提问。
有看过周院士《一个人的万物起源》一书的同学问周院士,小时候观察动物、与动物亲密接触的经历对他后来成为古生物学家有什么样的影响;有爱好螳螂的同学问周院士,有人对昆虫存在误解,认为昆虫恶心,对人有伤害等,该如何看待这样的观点;还有同学问周院士,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
周院士耐心地给予了回答。
他说自己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大家都比较穷,但有比较多的时间,可以观察小动物,或者家里饲养的动物。“这些经历对我认识自然的态度有帮助,我一直保留着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比如我后来去西藏,看到原始森林就特别新奇,也一直对鸟类、对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有一种天然的喜欢,这些可能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说到人们对昆虫的态度,周院士说,昆虫是种类最多的生物,从古生物学家的角度,昆虫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的演化也与植物世界密切相关。“除此之外,有一些昆虫也是很漂亮的,比如蝴蝶。有一些昆虫,大家不喜欢,这是很正常的,但这只是一种欣赏的差异。我们要强调的是包容的态度,是生物多样性,有一些外表不那么美观的生物,会在某些方面有重要作用。你喜欢什么,一定要有自己的坚持。”
说到研究中的困难,周院士说,古生物学家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要在野外挖化石,但这不是想挖就能挖到的,有时候一周,有时候甚至一个月,可能什么都挖不倒,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挫折感。“但时间久了,总能挖到重要的化石,这种苦尽甘来的感觉很好,这就有点像饿你两顿,然后给你一顿好吃的红烧肉,这个感觉比较美好。”
当天,还有一场与周忠和院士有关的展览在惠风书院启动。
《一个人的万物起源》是周忠和院士的一部著作,内有动物篇、自然探索篇、人物篇、成长篇、社会篇五大篇章共34篇故事。与周尧昆虫博物馆签约共建“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的宁波9所学校,根据书中内容让学生参与创作手抄报,优秀作品将在9所学校巡展,第一站就在惠风书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