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重任。基层治理实现“提质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协同、多方共同治理。
聚焦组织建设,建强“战斗堡垒”。组织体系是有灵魂、有活力的强健“生命体”,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与优势所在。如果组织体系不够健全、运行不够畅通,势必造成“上热中温下冷”问题,致使党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弱化。组织体系建设必须强化系统思维,建立上下贯通、运转顺畅的体制机制,切实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到实处。基层治理效能高不高,关键在于党组织强不强。党的基层组织广泛分布在机关、街道、农村、社区、学校等各个社会基层单位,是基层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起着“领头雁”的作用,这个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关系着党对基层工作的领导能否坚强有力。要坚持系统谋划,强化系统思维。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从大局上出发、从整体上谋划,紧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推动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等一体推进、共同发展。
聚焦短板弱项,架起“连心桥”。只有聚焦问题、追根溯源,方能知弱图强、扬长避短。基层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到的看不见”现象在基层治理中较为突出,“条块分割、九龙治水”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基层治理工作机构设置,明确基治委、基层治理工作机构和同级职能部门的权责边界,真正构建起“党委统揽、基治委牵头、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要完善乡镇(街道)权责清单、行政权力清单和属地事项责任清单,推动综合执法片区化、派驻机构属地化、机构运行平台化,有序下放权力,建立“块统条推、以块为主、上下联动”的协调指挥体系。
聚焦关键群体,画好“同心圆”。释放新兴领域就业群体基层治理活力,不仅在于治理,更在于使用。“两新组织”人员流动性强、群体数量庞大,推动党的组织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应建尽建,成为当前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任务。首先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加强与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各镇街沟通协作,通过走访摸排、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群体进行调研摸底和进行“拉网式”排查,列出台账,分级分类建立党员信息库,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形成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向奔赴”。“两新组织”群体覆盖广、潜力大,是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的强大助力。要贴合行业实际,划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模块,做到关键岗位有党员、处处见党员。有效发挥新就业群体“移动探头”作用,利用走街串巷、遍布城乡、长时在线的优势,引导成为不文明行为“劝导员”、建言献策的“参谋员”、惠民政策的“宣传员”,为基层治理提供“新”动力。(岳池县水务局 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