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式化创新”、“层层转发”、“过度留痕”、“小马拉大车”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屡禁不绝。近日,青海省通报2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其中提到,当地一县卫健局先后建立“卫健系统主要责任通知群”等18个微信工作群,且大多职能重复,并无实质作用,倒是基层干部回复应答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创建微信群的初心是便于沟通,但如今基层人员不得不处处“打卡”、频频“收到”,常常为“群”所困,表面上会议减少了,但一个个诸如“微信群里”无休止的回复般的形式主义“新马甲”却不断涌现。
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基层工作者要从源头上褪去形式主义的马甲,回归为民的本真。
明责定权,让基层褪去外壳轻装上阵。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基层机构设置,理顺基层职能,完善基层治理机制,给责任也给权力,把应减之负和应负之责厘清楚,该取消的取消、该整合的整合、该叫停的叫停,让基层做该做的事、做能做的事,给基层松绑减负,轻装上阵。以乡镇为例,在明确主体责任的前提下,部门之间应多沟通,避免多头执法和信息重复收集等情况的出现,从而让基层有人干事,更有精力干实事。
端正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理念。“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更要自觉反对形式主义,突出一个‘实’字,举措实、效果实。”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爱军这样说。基层工作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而非形式上的创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基层干部应该注重实效,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只有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切切实实用在服务群众上,才能赢得民众的信赖和支持。
加强监督,及时清理不合规的“新马甲”。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定期对基层工作进行检查,汇聚基层治理合力,靶向施治,坚决遏制文山会海,健全完善排查整顿机制,做到“发现一个、整顿一个、巩固一批、提升一片”,努力做到真减负、减真负,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要对那些真正做出实绩的基层干部给予奖励和肯定,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让“马拉得动车、拉得好车”,切实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河北省唐山市选调生谢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