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主办,老年病学分会、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联合承办的“2024’中国老年健康大会”在江苏苏州隆重举行。“新质医疗时代已经到来”,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老年医学专家以及医务工作者们的普遍共识。大家聚焦“创新引领,新质医疗”这一时代主题,为科学把握老年病与主动健康的本质特征,创新老年病防与治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在9月20至22日的两天多时间里,共享了一场新时代老年健康医学最新成果的学术交流盛宴。
本次大会共有6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内著名老年病学、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衰老研究等上百位专家学者出席并作精彩讲座。内容包括院士论坛,主旨论坛,专题分论坛。(图为开幕式现场盛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日益突出的老年疾病、老龄健康和养老问题倍受关注,老年病学领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大会主席黎健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中国老年病研究领域正紧密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形成全周期、全人群医疗健康服务的新格局。2024中国老年健康大会就是为落实中国新质生产力战略部署,为提升基层能力,解决老年慢病防治的诸多痛点,加速前沿创新的老年病学研究,开辟老年生命科学新赛道,引领老年病学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而举办的。
东道主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济生介绍了作为江苏省卫健委的直属省级医院和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拥有141年的建院史,该院始终秉承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守护百姓健康为己任,为推动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他强调公立医院作为卫生健康服务的主体,承担着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生命的重任,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中国老年健康大会,搭建了一个高规格的交流平台,就是要通过探讨老年健康服务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分享实践经验和创新理念,从而进一步提升老年健康的医疗服务水平,为质量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季晶女士向大会致辞,她对各位院士和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在介绍了苏州的各项建设成就后她说:苏州有服务人口1700万,常住人口1300万,其中60岁以上人口将近250万。近年来苏州加大了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布局力度,实现了三级、二级医院老年医学科全覆盖。同时,她指出苏州在老年医学方面还存在比较多的挑战,面临构建一个整合型连续型一站式主动式面向老年人的健康服务体系,以提高老年群体生活的幸福指数。为此,加强老年医学人才综合能力交叉学科的培养,不仅对于保健预防,对于运动、饮食健康、心理等综合的知识积累都有重要意义。
大会发布了“骨质酥松性耾骨近端骨折中西医协同诊疗专家共识(2024版)”。
老龄化社会对人健康影响最大的是骨骼的衰老,年龄大了以后很容易摔跤,因此医学界都将重要的关注点在了“人生第一跤”的髋部骨折上,而较少有系统针对肩关节周围骨折的权威指导意见。本次发布的共识由老年病学分会副会长、上海新华医院苏家灿教授牵头,用三年时间完成,引入中医的相关知识和理念,以中西医协同的诊疗方式使整个耾骨近端骨折之后的诊疗规范化系统化个性化,以利于该病的康复和愈后指导。
近年来我国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升。然而许多疾病虽经治疗,由于急救和康复时间有限,患者仍面临功能障碍,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康养康复问题,为患者及照护者提供居家康养康复的总体科学指导,在黎健教授的主持下,大会还进行了第二项成果发布—《相约健康百科丛书·居家康养康复怎么办》。该书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作兵、北大人民医院胡大一、北京医院黎健等多位国内顶尖教授联合全国专家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强调功能医学和能力恢复的重要性,提倡预防治疗与康复并重,分为10章24节,以问答形式讲解了149个健康问题。
大会还发布了2024年度“友善天使榜”,对“友善天使”评选结果进行了公布与表彰。真情友善文化组委会主任陆君再介绍中指出,此项活动的开展是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为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民政部发布《关于开展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精神,积极支持并配合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的老年友善服务建设工作。设立此项活动的宗旨就是致力于医患关系的改善,传播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组织实施的“真情友善”文化活动自2021年起已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院士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在题为“控制慢性炎症延缓衰老”的报告中提到老年病学与系统生物医学的关系,在论述了衰老和疾病发生发展四层之间的关系后指出,我们希望重大疾病的防控能够从现在的分病而治到将来的异病同防,异病同治,不但能够促进健康,而且可以省去很多的医疗资源。他透露,自己所在的实验室已从原来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更名为“重大疾病共性机制”。他认为遏制其共性的危险因素,就能遏制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研究疾病和生命的全过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陈义汉拥有众多头衔,但作为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他在本次报告中聚焦“医学创新:新征程,新使命”。他以21世纪心脏病学研究领域为话题引导,论述的是中国医学界重大优先发展的宏大主题,指出科技创新的范式革命正在兴起,大数据的研究成为继实验科学、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之后的新的科研范式。中国的医学创新要直面挑战,追求原创,永立潮头。他最后强调长期主义精神是医学创新之母,是生物医药发展之源,要专注于长远目标,反对急功近利。
“一个人的动脉有多老,他就有多老”,中国科学院顾宁院士认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现状严重,CVD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他从血管信息与健康工程、医用高性能铁基微纳材料、心血管诊疗先进技术三方面做了“从心血管健康程度判断开始的血管信息与健康工程医学”的学术报告。
“除去失去生命,没有比双目失明更痛苦的事情”,中国工程院范先群院士从眼的进化、视网膜的进化、眼的发育、眼觉和脑科学到眼的异常发育、衰老和眼的衰老与保健等多方面多角度做了题为“衰老与致盲眼病”的学术报告,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实现全民眼健康任重道远。
“如果认识了衰老的规律,我们能不能延缓衰老?”这是科学杂志提出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光慧教授说,关于衰老,无外乎就是3个最基本的科学问题:我们究竟有多老?我们为什么会老?如何能健康地老?我们需要一把度量人类“生物学年龄”的“尺子”。他介绍了中国大概有100多个课题组联合起来,自发组织了“中国衰老标志物研究联合体”,目标就是要制定人类生物学年龄评估标准,从中国标准始,进而实现国际标准。刘光慧教授在“衰老编程和重编程”的学术报告中,系统介绍了他的相关研究。
“数字医疗—慢病管理的新趋势”是中国工程院贾伟平院士的讨论重点。她指出慢性病已成为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根据统计,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到总死亡人数的88.5%,所以我们国家目前主要的医疗费用80%用在了慢性防治。鉴于此,我们国家对于服务的医疗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以满足慢性病医疗的服务需求,从多维度全程化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在此背景下,数字医学的发展势在必行。
RDN与老年高血压防控是本届论坛上关注极高的热议话题。在专题会议上,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的周玉杰副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陶军教授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RDN与老年高血压及相关慢病的治疗与防控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申华博士也分享了她在临床应用小干扰RDN药物降胆固醇的实践,其他教授学者也做了相关系列专题的学术分享。
本届论坛还设有《青城康颐青年论坛》《骨衰老基础研究与干预策略》《老年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防治策略》《老年慢性疾病的全科化管理》《皮肤病与皮肤衰老防治新质发展研讨会暨第二届学术年会》《健康长寿的机制及干预论坛》《老年药学论坛》《宫廷医学及老年慢病预防论坛》《干细胞应用进展论坛》等9个分论坛。自9月20日至22日,专家学者们全方位热烈深入地进行了自己关注领域的学术探讨与交流。
据了解,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国老年健康大会的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是老年医学体系中的重要专业学术组织,已成立三十周年。该分会始终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患者至上的理念,秉承“关愛老人、促进健康,创新老年病学发展”的宗旨,立足打基础,创新搭建学术平台,促进学术研究与交流,多元化地为老龄人口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照护服务和健康管理方面的专业指导;致力于科研、培训教育和临床实践,催生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其“中国老年健康大会”立足大健康、服务社会,通过整合优质资源,丰富学术交流活动,已成为特色鲜明、独具影响力的学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