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9届亚洲建筑师协会大会上,由浙江工业大学设计集团-靠近设计事务所马迪设计的北京团河派出所旧址更新改造项目斩获了最高金奖,该奖项是亚洲建筑设计领域的最高荣誉。在该作品中,建筑师马迪进行了一次突破常规的大胆探索,他希望每一座老旧建筑在自身获得新生的同时,都能够为城市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贡献,创造出“额外”的公共价值。这个设计旨在探索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另一种可能性,并希望能为当下城市更新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发掘利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参考。
项目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原建筑为废弃的北京团河派出所旧址,平面轮廓呈“F”形,空间拥挤局促,设计任务是将其改造成钛媒体集团的办公楼。
面对拥挤乏味、公共空间匮乏的老旧城区,马迪开了个“脑洞”:建筑与城市之间那条看不见的“红线”,除了用以宣告领地的边界,成为一堵堵冰冷的围墙之外,还能够成为什么?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一个概念——“折叠公园”。
无中生有的“折叠公园”
马迪将传统平面公园进行多次“折叠”后,转变成一片极薄的“垂直公园”,以最小的“触地”方式贴合于“F”形建筑的边界空白处,替代原有围墙成为新的场地边界。
传统公园中的游步道也同样经过折叠后置入公园,由平面路径转变成为更富趣味的立体缠绕路径,创造出全新的游走体验,同时也使有限的空间在循环交织的游走过程中被无限延展。每一个路径交汇点都被设计成放大平台,摆放着接地气的老北京竹椅和各式绿植,为游园者提供了多个不同标高的歇脚点。
整个“折叠公园”呈现出一种既不像室内又不像室外的“松软”空间状态,游园者被“包裹”其中,既能遮阳避雨又能与清新空气无缝融合,同时获得身体上的“蔽护感”和心情上的“自由感”。同时这种“松软”的边界也极大消除了建筑与城市之间生硬冷漠的对立关系,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柔软”的过渡。
设计师在“公园”中还设置了篮球架、滑滑梯、秋千、拳击袋、跷跷板等各种有趣设施,吸引人们参与其中、相互遇见,继而触发更多的有趣活动。人们也可以把这个公园想象成一个巨型“乐高玩具”,只要有新的想法都可以“插接”上去,让这个“公园”可以伴随人们的想象力“自由生长”。
“折叠公园”中的游步道将人们自然引至屋顶,使原本闲置的屋面也成为了“公园”的一部分,鼓励人们在此运动、休憩、聚会,也可以举办各种有趣的社区活动。
通过这个开脑洞的设计,原本仅用于“宣告”领地范围的冰冷“边界”,在这里成为了人人共享的“活力触发带”,为城市日常生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并且可以被复制推广至其他地方。
“消失”的建筑
面对原有的派出所,设计并没有对其外观进行刻意修饰,而是采用镜面材料将建筑“消失”在了环境中。借助最简单的镜面反射原理,原本狭小的庭院和有限的“折叠公园”在视觉上被无限放大,有效增加了空间的尺度感,同时也让变化的环境和人们的活动成为了建筑最生动的“表情”。
流动的室内空间
原派出所的内部空间狭小幽闭,建筑师将原本封闭的楼梯间扩展成了“迷你”中庭,各层楼梯也被拆解重构,自由穿插于中庭之中,旨在创造尽可能多的让人们相互看见的机会。
通过功能复合与空间“微腾挪”,大量空间被赋予多重用途,例如走廊同时被设计成了阅览室,楼梯被放大成为陈列台和休憩阶梯,局部空间向内院生长,成为了新的讨论区和会议室。
结语
这或许是一次“不正经”的更新设计,原本需要被重点关注的建筑,最终却消失在了环境中,而建筑之外那些被所有人忽略的元素和空间,在这里却成为了场地的主角。在马迪看来,建筑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触媒”,相较于创作一座英雄般的“建筑”,我们更愿意让建筑师和建筑都往后退一步,在这里呈现一种平淡的、松驰的、让人愿意靠近和参与的空间状态,希望这种空间状态能够“润物细无声”的吸引和容纳公共生活,并持续滋养和生发出新的城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