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化脸”是一个新兴的网络词汇,顾名思义就是面部出现不自然的肿胀感像“发面馒头”一样,娱乐圈很多明星被馒化脸影响了颜值,也因此被网友们纷纷讨论。为何会出现此种现象呢?归根究底都是填充过度导致的。
“馒化脸修复与提升”专委会成立
针对严重的馒化现象,2023年11月28-29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医美传媒31周年暨第十九届华山论剑领袖年会上,联合丽格第一医院技术院长杨大平教授受邀担任馒化脸(Overfilled Syndrome)修复专业委员会第一任主任委员,“馒化脸修复与提升”专委会成立大会及分论坛学术交流演讲会吸引了众多与会医生到场交流。
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来形容医美行业再贴切不过了,不发生问题并非没有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便是大问题,其伤害程度也是不可估量的,就像汹涌而来的馒化脸现象一样。杨大平教授在现场媒体采访中直言,上一次的注射物过度填充出现并发症的是奥美定,当下馒化脸现象虽然在程度不及奥美定深,但在量级和复杂程度上均超过了当年,根据馒化程度的不同,采用非手术与手术等方式制定适合的诊疗方案,部分重度的馒化则需要以高阶提升手术来治疗,才能让面部恢复到相对自然的状态。
馒化脸成因知多少?
一是与医生的技术和审美息息相关。杨大平教授认为,每个医生的审美有所不同,目前仍有部分医生追求饱满的面部状态,对“收紧”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对于面部凹陷、轮廓不清晰等情况,一味采用填充的方式进行调整,表面上看似解决了问题,实则埋下了隐患。
随着岁月的流逝,面部日渐松垂,反复填充之后,面临的便是两个困境:一是随着填充物代谢吸收,面部会恢复原有的衰老症状,此时需反复填充,填充或注射计量也会随之增加;二是填充部位越来越饱满,面部愈来愈肿胀,老化的肌肤无法承载过多的填充物,便会出现面部表情僵硬,面部轮廓模糊不清等问题。由此可见,填满治标,收紧才是治本。
二是逐渐馒化与“填充剂迁移”现象有关。过度填充的面部也可能是由于先前注入的填充剂的累积效应或填充剂迁移、生物膜和肉芽肿的形成的累积效应。这些产品在单个区域内的积累可导致非炎性结节的发展,并可能纤维化,引起肿块效应。
如果使用的填充剂是不可生物降解的,那么肉芽肿可能会看起来更明显,并持续更长的时间,从而视觉上形成过度填充的面部。
三是动态馒化与注射技术和注射剂量有关。
这种现象基本上与注射技术和注射剂量大有关。在做表情的时候,会牵动面部的肌肉一起运动,皮肤也会因此发生位移,过度填充的脸,填充剂的存在占据了本来肌肉运动的空间,这是“僵尸脸”的原因。
这解释了填充剂对横隔面的影响,提示我们如果要注射填充剂,必须让求美者反复做微笑的动作,帮助医生判断注射的剂量和点位。
馒化脸现象何解?
杨大平教授认为,多数情况下,馒化脸不是单一的某种方式就能改善的,减少容量与软组织收紧双管齐下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医生应该根据求美者的馒化程度,制定综合性的诊疗方案,轻度馒化脸可通过光电、注射微整的方式进行改善,馒化相对严重者可通过外科手术如SMAS深层提升等方式进行改善,既改善了面部馒化现象还能提升收紧面部软组织,一举两得。
医学史学家卡西蒂格略尼曾说过:“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意愿而诞生的”,医学美容亦是如此。杨大平教授认为,馒化脸现象的出现敲响了医美行业的警钟,在不断精进提升医疗技术的同时救助那些深陷馒化之痛的求美者成为了我们今后的责任和使命。修复馒化之痛,以长效理念重建医美信任,这也是以杨大平教授为中心的馒化脸(Overfilled Syndrome)修复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