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人才建设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不仅得到了所有高校的重视,而且也在进行实践探索,有力的促进了高校人才建设的深入开展。“田野思政”是一种创新性的思政教育模式,能够使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特色化和创新性。随着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协同育人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着眼于促进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全面、深度、系统融合,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从根本上来说,“田野思政”是课程思政的创新形式,能够将专业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结合,通过打造各类载体和平台,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同时也要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对此,高校应当在深刻认识“田野思政”重要价值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田野思政”的有效路径和科学方法,努力架起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桥梁,打破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孤岛效应”,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强化融合教育,促进协同育人,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得到有效落实。
专业实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随着“大思政”越来越受到重视,思政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有将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进行全面、深度、系统融合,才能最大限度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田野思政”对于促进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挖掘更多的思政元素具有重要价值。对此,高校在实施“田野思政”的过程中,应当对其积极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随着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不断深化,高校在实施人才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把实践教学上升到更高层面,特别是要通过卓有成效的专业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实践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从根本上来说,“田野思政”就是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到广阔的社会中进行实践。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力实施“田野思政”,有利于推动专业实践创新,可能将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更加紧密,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些高校将“田野思政”纳入到专业实践教育当中,采取了一系列形之有效的方式,在专业实践中开展政策理论教育,如开展“学术训练”,引导学生在社会中学习和实践,增强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专业实践质量提升。
随着“大思政”建设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已经上升到更高层面,很多高校都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创新形式,特别是为了能够推动“三全育人”的深入实施,大力推动思政教育融合性、互动性和渗透性。通过大力实施“田野思政”,对于推动思政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如有的高校在实施“田野思政”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到广阔的农村天地进行实践和锻炼,了解农村的发展变化,加深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首先是人才振兴,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到广阔农村天地创业就业的意识。“田野思政”还能够把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进行系统融合,根据专业实践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引导学生增强初心和使命,不仅将思政教育落实到位,而且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专业意识、职业意识、使命意识,进而强化学生的上进心。
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代,课程思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很多高校都积极引导专业课程教师深入开展思政教育,进而促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通过大力实施“田野思政”,不仅能够促进专业实践和思政教育创新,而且还能够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创新,最主要的就是能够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进行有效结合,如积极引导学生实地走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切实体验乡村生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以为“三农”的重大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政策给“三农”带来的“红利”,进而提升学生对政策理论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大力实施“田野思政”,对于促进课程思政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更为重要,能够改变过去课程思政只在教室进行的弊端,使课程思政的实践性更强。
无论是专业实践还是思政教育,都要坚持思政育人、立德树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田野思政”的积极作用,促进理论与实践、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校人才建设实现更大突破,这也是新时代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对此,高校应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探索“田野思政”的有效路径和科学方法,努力使“田野思政”实现更大突破。
高校在实施“田野思政”的过程中,要想使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架起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桥梁,首先要进一步提高“田野思政”的重视程度,将“田野思政”纳入到“三全育人”当中,动员高校各个部门和广大教职员工积极研究和探索深入实施“田野思政”的有效实现形式,努力构建“田野思政”强大工作合力,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高校应当对“田野思政”进行科学设计,特别是要从政策方面加大力度,制定《高校实施“田野思政”的指导性意见》,对“田野思政”目标、任务、方向、内容、形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努力构建“田野思政”闭环系统,促进“田野思政”实现更大突破,真正在“三个促进”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田野思政”是协同育人的重要措施,高校应当从协同育人的角度深入研究“田野思政”的方法和措施,最大限度实现“田野思政”协同育人,不断强化“田野思政”质量和水平。高校应当将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加强与方方面面的合作,特别是要着眼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行走的“田野思政”引导学生感悟新时代乡村文化、探索改革开放后乡村发展历史,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锻炼。突出“田野思政”协同育人,也需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要拓展专业实践和思政教育领域和范围,如教师带领学生与村民、村干部以及相关技术人员、文化宣传人员等的交流与互动,科学撰写调查报告,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培养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打造更多的“田野思政”育人平台,才能真正使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三全育人”目标。高校应当把创新“田野思政”育人平台上升到更高层面,着眼于提升“田野思政”的趣味性、吸引力和实效性,发挥方方面面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专业实践环境。大力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田野思政”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并融入更多专业实践内容,加强与各类实践教学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战略合作,引导学生把科学技术带社会实践当中,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积极打造“专业+思政+育人”模式,着眼于打造更多“田野思政”育人品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田野思政”育人机制,如从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入手,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汲取基地养分,出力流汗劳动。
健全和完善的“田野思政”运行体系,对于促进“田野思政”更好的发挥作用,有效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政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高校在实施“田野思政”方面,应当持续完善“田野思政”运行体系,特别是要切实加大对“田野思政”运行情况的总结与分析,对于那些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方式方法应当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当制定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进而才能促进“田野思政”不断取得新成效。大力加强“田野思政”资源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对高校内部和外部资源进行全面、系统整合,调动各个方面参与到“田野思政”中来,丰富“田野思政”内容,拓展“田野思政”领域,强化“田野思政”效果,如积极引导广大教师领办“田野思政”项目,积极探索“专业实践+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共同推动“田野思政”高质量发展。
高校实施“田野思政”,最主要的目的仍然是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政,通过各种形之有效的方式,有效培养学生专业素质、职业能力、思政素养以及其他与学生发展相关的能力素质。高校应当将“田野思政”和产教融合一体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创新形式,不断丰富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田野思政”实现更大突破。大力推动专业实践教学走出校园,充分发挥企业和企业人才的作用,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思政教育,如将现代学徒制纳入到校企合作当中,发挥企业人才的作用,持续不断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专业实践与生产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到生产车间进行实践锻炼,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到生产实践,并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总结和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总之,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田野思政”越来越受到高校关注,很多高校已经将其纳入到“大思政”格局当中,积极探索“田野思政”科学方法和路径,有力的促进了思政教育的深入实施。高校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化“田野思政”价值的认识,从有利于推动专业实践创新、有利于推动思政教育创新、有利于推动课程思政创新“三个有利于”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增强“田野思政”的深度和广度,重点要在提高“田野思政”重视程度、突出“田野思政”协同育人、创新“田野思政”育人平台、完善“田野思政”运行体系、促进“田野思政”产教融合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使“田野思政”发挥更大作用,真正架起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桥梁,持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作者:祁莎莎,内蒙古财经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