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当代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它们只是一些停留在纸上的优美文字,或是一些承载诗人个人情绪的片段?诗歌为什么一定要用文字呈现?诗歌为什么不能成为当代文明交流的载体?诗歌为什么不能用来,让那些不被主流关注的人“被看见”,“被倾听”?
日前,2023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华人精英TOP100榜单公布,在这份引发全球华人关注的榜单中,一位名为徐今今的上榜者,吸引了诸多媒体的关注。甚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位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出镜率并不高的90后华人青年艺术家,却在英文艺术界备受瞩目:她22岁获IBM沃森(Thomas J.Watson)奖资助走访亚欧非九国一年,与难民与边缘女性一起创作;25岁凭作品斩获美国出版界荣誉最高奖项小推车奖(Pushcart Prize)提名;25岁同年,作为最年轻获美国诗歌协会(Poetry Society of America)乔治-博金纪念奖唯一的非美国籍诗人,被世界名校纽约大学聘为创意写作兼职教授。
她是新锐的双语诗人,是跨界的概念艺术家,是实验电影导演,她用诗歌搭建起中华文化和英文世界的桥梁;她跨越媒介,将诗歌从单纯的文字中解放,在全世界边缘地区聆听普通人的话语,倾听女人们的倾诉与秘密,因为她相信诗歌存在于最平凡,最日常的缝隙中。
了不起的徐今今
天才少女横扫美国诗坛
如果创造力这件事情有段位,徐今今绝对称得上这一领域的天才少女。从小,她就因独特的创造力和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联系的能力而备受老师同学们的认可。
高中时,她就创办了一个名为 "爱心蛋"(EggsChange)的慈善项目,通过勤工俭学募集资金资助贫困农民养鸡产蛋,并帮助其建立良性循环商业模式,为他们提供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在那个年代,徐今今或许还没听过所谓“造血式扶贫”这一概念,但她的运营思路却已默默契合这一法则,并至今仍不过时。后来,该非营利组织获得了 EACOS 全球公民奖提名,这个由徐今今创办的慈善项目,至今仍由上海的高中生在运营。
大学期间,徐今今在美国Amherst College获得了文学和艺术史的双学士学位,在校时获得多数文学部门写作奖项:诗歌,论文,散文类的奖项。她代表学校参加知名的实验电影节Flaherty Festival,然后作为Five-College Film Festival的学生评委代表。
徐今今的优秀吸引了著名基金会的关注。2017年,还在上学的徐今今便获得IBM设立的沃森基金会(Thomas J. Watson Fellowship)的资助。此资金有50多年的历史,每年会在美国的40多所文理学院中在每个学校选拔一位学生。之前的获奖者包括,前旧金山市长李孟賢、奥斯卡提名导演,《狮子王》音乐剧创始人Julie Taymor,、及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总裁Eric S. Rosengren 等知名人物。
图注:徐今今2018年跟随难民来到土耳其,在横跨欧亚大陆的桥上留影
Watson沃森基金支持有想法的年轻人用一年时间实现自己的梦想旅途和研究项目——唯一的要求是要去陌生的地域,以及不能见熟悉的人。徐今今的梦想是走访亚、欧、非九国不为人知的边缘地区,在那里,她与难民及边缘女性一同创作,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的诗歌和记录了无数令人动容的人间故事。也正是和Watson沃森基金会的这次交集,让西方世界第一次注意到了徐今今,也注意到了她笔下,一个个鲜活而缺少关注的“边缘人”。在这些边缘人口面前,她常常去探望他们,与他们聊天,倾听他们的故事,她不想被认为是NGO的工作人员,或是记者,因为他们会对这样的工作人员有戒备心,而只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经常出现—直到获得他们的信任,成为朋友,甚至姐妹。她发现,不管在多艰苦的情况下,这些一无所有的人们都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她吃,留她住宿,担心她的身体健康,让她深深感动的是:被关照的不是这些边缘人民,而是自己。
在这些边缘地区的一年,她与难民一同露宿,在各国的边界游走,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方式,将诗歌带出纸面的媒介,带出“象牙塔”走入被“世界”遗忘的角落。她在旅途中,一直反复质问自己,在气候变暖的地球上,在有这么多苦难的人间,写作和创造的意义是什么?谁的创作能被称为艺术,谁的声音会被世界认可为诗歌?艺术家,创作者的职责是什么?
她发现,在世界最边远的角落,在没有任何一本书的难民营里,她反而听到了最纯粹的声音,最真诚的呼唤,那才是她所寻找的诗歌。她深深领悟到对她来说,写作的力量在于“见证的诗学(poetics of witness),”诗歌需要见证那些被忽视的故事,需要聆听无处发声的人群。在这期间,她为在印度尼西亚一同写诗的阿富汗难民编辑,出版了诗集《The Red Ribbon年》,也已诗集的方式在国际上发起幕款,将阿富汗诗人成功移居到新西兰。
图注:徐今今在纽约大学的创意写作小屋(Lillian Vernon House)
2018年,结束一年旅程后,她决定重返校园,花两年时间进行创作,重新想象如何让跟多人倾听那年录制的几百个小时的边缘女性声音。她获得了纽约大学文学艺术硕士(MFA)学位,在这所名校中,获得了纽约大学创意写作部门年度唯一全额奖学金Lillian Vernon Fellowship,也受邀在学校教书。24岁那年,在纽约大学的导师的鼓励之下,包括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诗人安妮卡森,徐今今迈入了自己的创意写作教室,面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她突然感到写作和教书的责任是相符的。教书的第二年,她受邀与纽约大学Tisch学院的舞蹈部门主任Giada Matteini共创了独一无二的跨界课堂“诗歌与芭蕾“课程,获得“未来想象教学奖”。同时,徐今今也在纽约大学的知名电影部门获得了“纽约大学电影剧本创作奖”的扶持创写原创长篇电影剧本。
诗歌,是徐今今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将和平与战争、苦难与期盼、创作者及倾听者的责任,都随着徐今今的一篇篇诗作触达西方世界。在纽约大学的短短两年内,徐今今便以非凡的诗歌才情横扫美国诗坛,她是最年轻获美国诗歌协会(Poetry Society of America)乔治-博金纪念奖唯一的非美国籍诗人,2020年以“To Red Dust”获得头等奖。她的诗歌曾提名于美国诗坛多项重要奖项:美国最佳新诗人奖(Best New Poets)、美国诗歌协会“Cecil Hemley Memorial Prize”、《巴黎评论》新人奖、以及小推车奖(Pushcart Prize)。
《诗林》杂志副主编安海茵对于徐今今评价道:“徐今今的落笔之弦踩着西方诗学的调性,却又以故土家园的大地撑住一切。诗歌中意象的变形与缠绕、低语和律动,既是‘洞里藏着的诸多难言之隐’,又是她与心智之光的相爱相杀式的互闸。在看似涣散的繁密叙事间,诗写者藉由丰沛的情感浓度,赋予‘另一个重生’者以崭新的面孔,这张面孔‘皮肤晶莹’, 自携杀伐果敢和奇异的缠绵,她的法力聚焦在进入诗歌之地的‘窄门’时、所擎举的那盏翡翠之灯。”
2020年,徐今今的处女作诗集《来世仍有歌声》“There Is Still Singing In The Afterlife",喜获首届Own Voices Chapbook Prize首发出版。
麦卡锡天才奖获得者诗人特伦斯·海斯对徐今今《来世仍有歌声》的评价:
“读者朋友,你真幸运能读到眼前这本屡获殊荣的徐今今诗集。这些优秀的诗歌是作者个人阅历与文化交融的绝妙体现。徐今今的写作技巧和洞察力堪比一位资深诗人。她的诗文生机灵动,跃然纸上,像是在和你进行心灵沟通。《来世仍有歌声》一诗富有创造性,语言新颖别致,既雄心勃勃,又充满着温柔、睿智与勇敢。相信将来这本神话般的诗集会成为收藏家的珍品。”
《纽约时报书评》的前编辑努尔-卡西姆(Noor Qasim)为《来世仍有歌声》写的书评:
“徐今今在此刻同时接受了生命与死亡的境界,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在这空间里,死者仍然活着,而生者则在意识和口舌上拥抱了死亡。
且申明最后的最后,丧生并不是真正的最后,失去的生命(和我们以前的自我)的回响会一直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是翻开了新的一页--不是向前,而是扭转它,从不同的角度阅读它,并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前进,只在字与字支持的空隙下,这份意义终为可能。
跨越媒介的诗意表达
让诗歌不仅停留于纸面
诗歌是什么?其实,它只是诗意的流淌,既然如此,诗歌又何必静止于纸上,我们的生活,我们接触万物的过程,都本来就该是诗意的。对于徐今今而言,诗是动态而鲜活的生命体,在艺术创作中,徐今今始终致力于为诗意寻找新的“容器”,打破固有的聆听方式。
2018年走访九国时,徐今今无意中开始了她的声音艺术项目“如果可以,你会说/听见什么?”,至今,这个系列已经创作了8部。
这个系列的第一个作品将上海小区常见的“苍蝇笼”化身为一个声音装置,25个耳机在苍蝇笼中同时播放来自世界各地25个处于困境中的女性的声音,禁锢与苦难,反抗和冲破在诗意和现实意象中齐齐上演,徐今今,把声音做成了诗歌的“容器”。
“如果可以,你会说/听见什么?”第二个作品将诗歌带入了公共领域,以城市公共行为艺术的方式,将2022年情人节在上海武康路将十二棵梧桐树化为一个个秘密和忏悔的“树洞”。情人节当天,徐今今在梧桐树下坐了10个小时,倾听陌生路人的秘密与倾诉,将自己放空,化身为“秘密”的容器,传达诗歌的树洞。
2023年,“如果可以你会说/听见什么?“第6部作品,“鲸鱼之歌“, 一个新颖的在地性 AI交互声音装置在上海潮博会亮相。在上海船舶馆封存多年的”东风号“桅杆室内,传来3000公里外世界上最古老的歌曲,提醒走的太远的人类,重新审视这片广袤而纯净的海洋,有趣的是,借助AI的转译,人们还能和鲸鱼来一场合唱,这样充满诗意与趣味性的作品一经问世便快速出圈,几天内吸引了数千人排队数小时只为体验其魅力。
诗歌,也可以是一部电影。2023年,徐今今联合著名设计师蒋琼耳女士为法拉利中国30周年特别纪念版Roma车型创作了《ORIGINE初起》诗歌电影系列,这部微电影以全新视角传递了东西方美学与现代文明天、地、心、人合一的诗意畅想,让诗歌在影像中自然流淌。影片在过年期间全球发布,触达500万次,一举拿下号称汽车界的奥斯卡,慕尼黑未来科技汽车大奖(Autovision Awards)上的“Ottocar Gold,徐今今团队成为唯一一位上台领奖的亚裔女性团队。
2018年,由徐今今拍摄的实验纪录片“Outside Women* Café”在柏林Harun Farocki Institut展映,这个拍摄于柏林最大难民营的电影,聚焦了一个个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鲜活个体,将不被关注的边缘群体,第一次近距离地以这样的艺术形式拉到主流社会面前。这一由“电影”这个容器呈现的诗歌,充满了对世界和平、人类尊严和全球问题的深刻关注,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共鸣和赞誉。
只要她想,声音、影像、空间创造、行为艺术、艺术装置都可以成为盛装诗歌的“容器”,让诗歌对每一个人都立体鲜活起来,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兀自盛开,而是化作春风细雨,让每个平凡生活的瞬间都能和诗意相伴。
向西方展示中华文化
她用诗歌搭了一座“桥”
从2021年开始,徐今今在《生活》月刊上独创了"大地诗吟"诗歌影像专栏。她曾在世界各地为流离失所的边缘女人写诗,现在她把镜头转向她的祖国,旨在把视野聚焦在中国广袤土地及人文的诗学创作,
图注:从左到右,令狐磊、尔尼、赖声川、丁乃竺、徐今今、陈爽
她与青海牧羊人一同写诗,在徽墨工坊里与手工艺人一同创作影像诗歌。徐今今希望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视觉表现,超现实化的日常风景,以及诗语境中的普罗大众,将诗歌和摄影融合起来,挖掘出埋藏已久的大地之歌。
她的诗歌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中华文化和英语世界,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更好地相互了解和沟通。
徐今今的故事还在继续,她将继续用她的艺术创作影响世界。我们期待着她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展现出更多的才华和勇气,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启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