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睡眠健康发展,助力催眠服务民生
——第五届催眠师大会暨睡眠健康学术论坛在蓉举行
10月27日至29日,为进一步促进催眠技术在睡眠健康等领域的广泛社会化应用,积极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健康中国”发展,经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批准,第五届催眠师大会暨睡眠健康学术论坛,在都江堰青城天仁酒店举行。
本次论坛以“推动睡眠健康发展,助力催眠服务民生”为主题,旨在通过学术研讨、技术交流、经验分享等,促进催眠技术在睡眠健康等领域的广泛社会化应用,积极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造福广大民众,助力社会和谐。同时,也为业界人士搭建一个面对面、全方位、多层次交流合作的平台。论坛得到了都江堰当地政府、四川大学的大力支持。
本届论坛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催眠心理分会主办,四川大学得觉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成都得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汪卫东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格桑泽仁教授为执行主席。中国心理学会监事会监事长、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教授担任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蒋平、方新、沈健、荣新奇、胥洪模、杨波等担任大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守春担任大会秘书长。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催眠心理分会会长、本次大会主席汪卫东致辞。美国催眠基金会(HF)和美国临床催眠委员会(USBCH)主席汤姆•史立福先生,也向大会发来了视频祝贺。
会上,来自国内外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一众著名专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催眠领域代表齐聚一堂,立足学术高点,聚焦行业前沿,共话睡眠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教授,围绕会议主题,做了“医学的整合与转向”主题演讲。他表示,自然力交相辉映形成合力,才能保证人的存在,保证吃得下,睡得着。因此,未来医学的发展,更主要的是针对如何提高人体的自然力。演讲中,他还提出整合医学必须要遵循的两个原则:第一要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第二要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国际催眠学会(ISH)常务理事、国家会员代表方新教授,与临床催眠渊源颇深。她认为,催眠跟心身疗愈、意识科学密切相关。催眠可以植入态度、知识、观念等,可以说“人的一生都是催眠的结果” 。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志力教授,列举大量科学研究数据结果,系统解读睡眠健康,并以其团队研究成果为例,通过吻内侧被盖核抑制性神经元在快速眼动睡眠的发生和维持过程中发挥“刹车系统”的作用,为相关疾病伴发睡眠障碍的治疗提供潜在策略。
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哈尔滨工程大学金宏章教授对多个艾瑞克森的著名催眠案例进行了全面而简洁的回顾,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正析心理学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负责人、中医整合催眠课程研发人周成松老师,将中医哲学传统与现代催眠、心理治疗技术相结合,通过临床实践发展出催眠心理干预技术,对心身问题进行干预,从而改善睡眠。
汪卫东、孙时进、格桑泽仁、蒋平、荣新奇、沈健、胥洪模、杨波、张守春、张远超等十位专家,也分享了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汪卫东认为,对于人的成长而言,暗示催眠比认知催眠更有意义;孙时进强调,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且潜力巨大,催眠的本质就是通过移情克服内心恐惧,唤醒内心的力量;格桑泽仁分享了得觉自我催眠法,认为自我以对话的方式存在;蒋平则认为催眠心理治疗的最高境界,是帮助患者找到真正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荣新奇讲解了中国式清醒催眠“七情解惑”的基本范式;沈健则认为,催眠虽然不是睡眠,但其起效因子核心原理是放松睡眠;胥洪模表示,中医心理催眠学,是一门“静能生悟,悟能生慧”的学问,能净化身心,使人心境恬淡;远在英国的欧洲中医心理学研究院杨波院长通过远程视频,分享了时空脉诊指导下的针刺催眠疗法,强调从疾病本源(患者早期心理创伤)的生发层入手,消减疾病的生发;心理针灸术整合者张守春秘书长梳理了中国催眠术的历史脉络,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催眠术的国家。同时,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远超副教授,与大家做跨领域技术的思想交流。
此外,还有于收、孙恪成、王岳、徐毅强、温睿、张智强、姚松波、孔德方、彭茂春、王德锋、于凯、王志学、许(丁)洪涛、江凯、刘瑞峰等十余位发言嘉宾,通过现场或视频分享的方式,从多个视角阐述了催眠技术的广泛社会化应用,为大会贡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沉浸式专业盛宴。
在分别由汪卫东主席、孙时进教授、格桑泽仁教授主持的三场“青城论道”环节,分别就中国本土催眠心理的探索研究现状,新时代背景下催眠心理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中国催眠心理师的职业路径与发展前景展望,邀请到了七位顶级的行业专家进行研讨、辩论。金宏章、蒋平、张守春言及中国本土催眠心理的探索研究现状,认为既要走文化传承之路,同时也要走科学求真之路。汪卫东、荣新奇、胥洪模说到新时代背景下催眠心理技术的传承与创新,认为在这个文化与科技交融的时代,既要坚持历史传承,又要坚持科技创新。孙时进、沈健、黄志力展望中国催眠心理师的职业路径与发展前景,认为目前供需矛盾突出,催眠医学发展前景广阔,催眠师的职业前景理应乐观。
现场听众的参会热情极高,与发言嘉宾积极互动。讨论内容丰富,展现了睡眠健康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为与会同仁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
在学术交流分论坛上,专家与代表们热烈讨论,内容涉及催眠技术本土化的探索与尝试,催眠改善心因性躯体症状的理论与实践的正向整合,中医心理催眠学中和谐与健康的理念,实用简快催眠治疗技术及协作发展等等,学术水平之高,交流氛围之佳,获得参会者的高度评价。
此次大会,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作为催眠心理分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型学术交流论坛,明晰了行业的发展思路与走向,拓展了从业者的眼界与思维,促进了多领域、跨学科的技术交流、实践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