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鸭舌帽,黑框眼镜,白色帆布包绿背带,宽松略带起球的毛衣,搭载小电驴,才华横溢,声音细小而充满力量,这是记者对毕节90后青年国画家的第一印象。他是毕节为数不多的中美协会员,国家级、省级大奖收获无数的青年才俊。
就在刚刚从大气蓬勃的画作中游历出来,见到画作的作者时,很难将面前这个朴实无华的人和恢宏大气的作品联系在一起。他似乎与他的作品大相径庭,但他娓娓道来的样子却又令人敬佩而深信不疑,这样一个90后的新时代年轻画家,在他的身上竟然看到了与这个快节奏时代不一样的随和与才华,他便是毕节90后青年国画家钟涛。
一场青春,激扬画笔力量
谁的青春不迷茫,生于毕节市大方县的钟涛,在经历高考的挫折后,又时隔一年的空窗期,他决计重新踏上复读的道路,15年于江西服装设计学院设计专业毕业,在广州担任设计师助力,似乎生活平稳,但却缺失了追求的方向。
一次周末误入的广州街头,一位沉浸且不语的画师,一幅充满魔力的中国画,一次近六个小时的沉迷观看,打开了他与中国画之间奇妙的缘分,也因此遇见了他学习绘画的引路人秦定元。
“您能教我吗”
那人不语,却递给了他一张纸一支笔,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时才知道,热爱和勤劳是必须的,但仅凭热情是单薄的。测试的结果就是最后跟随老师学习三个月,后又因家中老人身体不适,必须回来照顾老人,命运的齿轮戛然而止,可能是“自古英雄多磨难”吧。
回乡后因为家乡的热爱,开始进行为期2年乡村振兴画的创作。2018年来到毕节,遇到了人生的另一位贵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美术教师强春云,时至今日,已有5年的国画绘画历程,命运的齿轮再一次转动了,在创作的路上可谓是过关斩将,从二十出头到三十出头,如今他已是中国美术协会会员,多幅作品入选“多彩贵州”美术大赛,15次入选国家级展览,22次入选省级展览......用强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此子必成大器,放眼整个毕节,乃至整个贵州都是罕见的。”这种种荣誉,在天赋和努力的加持下显得熠熠生辉。
“世人止知吾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一次从设计行业到专业绘画的转变,一次从非专业到专业性的蜕变,一次从接受生活的挑战到为了绘画一往无前,用钟涛的话来说就是“勤未必能补拙,但天赋加努力就一定会。”在他的叙述下,我们能读懂一个天赋加勤劳的人是不会被社会淹没的。
或许是11年那个少年人失意的夏天,或许是15年无意闯入的广州街头,或许是从小土生土长家乡风情的沁润,在这个画家的少年时期就已经埋下了绘画的种子。
一幅作品,绘就诗和远方
画是时间的容器,喜欢画,可能是因为“世界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出”,它是接近亘古的存在,是8.6米描绘的山河,是画家笔尖下生出灵魂的创作,呈现了毕节节历史的厚重,展现了新时代示范区绘画艺术的诗和远方。
《十里天河锦秀春》便是用近9米*1.2米的画布描绘出来的乡风市貌图,是现今毕节市最长的一幅画,历时近二十天的调研考察,近一个月创作,钟涛和强春云俩位老师的强强联手,终使这幅从响水滩到毕节南部的国画展现在毕节人面前。当看见人来人往、相互交流、举目注视,你会懂得坚持的意义和画家的使命。
从标志性建筑到家乡城乡风貌展示,从现代城市风格到人民群众现状,画作风格是艺术作品的骨骼,思想是艺术作品的血脉,在画家笔下,可以看见岁月的变迁和群众生活的改变。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的作品出自群众,只有在生活中生长,经历过群众的生活,才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样的艺术。”钟涛动情地说道。
“一个人创作必须要有天赋”,而他所说的‘天赋’则是从小对生活的感悟,对家乡大山大河的热爱,从家乡里走出来,才能更好描绘家乡,生活经历的繁复会填充作品的厚度,用钟涛的话来说就是“你的作品要能可观、可居,能承住内心的安放”。
画家是孤独的也是热闹的,从采风、考察、无人机勘测......持续到晚上六七点的踩点,是画家与大自然、社会的沟通对话,与人文风情的共鸣,是画家创作灵感的源泉。他时常是一个人,又不是一个人,好像看见了画面就融进了画里,从《自留地》《乡念》《子非鱼》到如今的《十里天河锦秀春》等。
钟涛说“我在作画时,时常觉得自己是画中的老人,也可以是老人手中的老黄牛,可以是一草一木,也可以是脑海中畅想的石上飞鱼”。正如梵高说的:我梦见画,然后画下了梦。
一份初心,书写了时代的丹青使命
“艺术作品的产生离不开画家所生存的时代”,从大山大河、丘陵山地里走出来的艺术家,最能知道这个地方的人民需要什么样的艺术。
在这里能把根留下,从2019年到2023年,从云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到中国传媒大学等,钟涛带过无数的学生,走出去也许会更好,世界不会埋没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是他选择把根留下,他满身荣誉归来仍坚守故土,才有有了独属毕节绘画的中流砥柱。他说道“我回到家乡,希望能够用自身熏陶毕节有艺术思想、或者正在萌芽的人,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热爱家乡,能够为家乡艺术发展尽一些绵薄之力,和他们不断把家乡城市文化、人文情怀等推送出去。”
“落笔是生活,收笔是艺术。”画家笔下会诞生有情感的灵魂,画家的笔下不能生出没有情感和乡愁的作品,尽管一路上有曲折,不管好坏、支持与否,走进家乡,就是一种放开、一种豁达。
生活的本能使命,生命本能的内驱力,使他成为一个为家乡“发声”的画家,钟涛充分利用艺术作品的视觉审美,社会审美和近乡情更怯的乡愁积极引导人们的情感,把群众的热爱引入到“乡情”的位置,绘画则是他的目光投向故土所获取到的回声与反馈,以“行程万里,信念如磐”的初心书写了绘画的担当与使命。
(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郭翰 龙雪 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