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3日,由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长沙市科学技术局、湖南湘江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促进局主办,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承办,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协办的首届数字生态与治理论坛暨数字生态指数2023发布会在长沙圆满举行。会上,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助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数据分析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程超分享了《探索城市智能化治理的新模式》主题报告,并发布了2023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
张平文院士出席发布会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是数字生态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张平文院士在发布会上表示,数字生态的本质是数字连通,数字连通会对货物贸易、人才流动、文化交融、制度融合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成渝四个国家经济增长极相比,中三角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在交通密度、人才流动、创新协作等方面均有提升空间。未来,中三角城市群可通过加速推进数字连通的方式,打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至今已连续4年发布。指数研究团队持续跟踪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动态,在保持研究连贯性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迭代指数体系,今年设置了产业水平、产业创新、产业环境等3个维度的6个二级指标与18个三级指标,重点在产业环境指标项下新增了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置情况、交易场所建设情况等指标,以体现产业发展新热点、新趋势、新要求。通过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和163个重点城市进行综合评估,力争客观全面展现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整体面貌。
2023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在会上发布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里我国大数据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呈现以东部沿海为引领、中西部地区加速追赶的格局。从省级行政区来看,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份(直辖市)持续领跑全国,占据前5位;山东、安徽、四川、河南、福建等省份紧随其后,位列6-10位;湖北、辽宁、重庆、天津、贵州等省市排名第11-15位。与上年相比,安徽、河南的名次有较大提升,而贵州则成功跻身前15位。
从全国163个重点城市排名结果看,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城市地理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北、上、深、杭、广等第一梯队五个城市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前五,体现出极强的综合实力;第二梯队南京、苏州、武汉、合肥、成都、天津、青岛、重庆等8个城市排名相对集中,差距不明显;第三梯队包括郑州、无锡、长沙、济南、福州、西安、厦门等7个城市,主要为中西部城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从区域经济圈来看,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中心城市为极核、周边城市梯度发展的整体格局。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中心,科教资源集聚,技术创新优势明显,见长于企业培育和产业壮大;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着力支持大数据产业生态构建,产业政策、产业组织等环境建设走在前列;成渝城市群在产业水平、产业创新和产业环境方面发展较为均衡,但总体上相较于其它三个地区仍有提升空间。
自2014年大数据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至今年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我国大数据产业近年来从小范围、小场景应用加速走向大范围、深层次建设。从指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不仅头部城市发展能级量级不断提升,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也持续加速。
研究团队认为,为推动大数据产业持续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首先需要加强数据和算力基础设施布局,建立完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相适配的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推进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和市场化流通交易;其次要推动算力服务业、大数据服务业、云计算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大模型、元宇宙等新业态新赛道,做大增长点。最后,要健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由北京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治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并得到相关合作方提供数据支持。指数编制团队自2016年以来一直深入研究大数据产业发展,建立有特色的大数据企业库和政策库,发布了《京津冀大数据产业地图》《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典型城市大数据发展报告》《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指数》《数字生态指数报告》《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与数字生态体系建设白皮书》等系列成果,力求客观呈现和科学评判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情况,为各地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为数字中国建设赋能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