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璀璨中轴 凤起大兴”第六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暨团河行宫开园仪式在团河行宫大宫门前广场举办。
论坛邀请到多位文化、历史、建筑、产业等领域的嘉宾和专家学者共话南海子历史文化,共庆团河行宫开园,共论大兴文化未来发展。本次论坛和团河行宫开园仪式共同举办,是激发南海子文化新活力,打造新国门文化地标的一项新尝试,也是大兴夯实文化建设成果、促进文化交流分享、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源远流长 北京建都史与大兴得名史一脉相承
自金代迁都,取名“中都”,北京完成了由“城”到“都”的身份转换,至今已870周年。同一时期,大兴得名,与北京建都的历史一脉相承。新时代,北京以“首善标准”推进文化融合发展,强调把握“都”与“城”的关系,这为大兴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大兴历史研究在北京建都史中的科学维度和重大意义。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朱诚如在论坛上发表了专业学术观点,他认为,大兴寓意既大且兴,南海子地区初为金元练兵狩猎之地,后为明清皇家苑囿。清代康乾盛世,北置“三山五园”,南建皇家苑囿。团河行宫作为南海子苑囿中的代表性建筑,除了美在其豪华阔大,还重在乾隆以此为其居园理政之所。同时,南海子地区也是见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地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仲华表示,大兴县衙自金代以来就位于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内。今天的大兴区域,在辽金以后,也随着北京作为全国都城政治地位的确立,而成为北京城市功能的重要区域。
文化地标 团河行宫折射生态智慧
团河行宫修建于清王朝的鼎盛时期,行宫汲取了江南园林以景取胜的建筑布局,疏浚凤河,挑挖团河,依水造园,因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而被誉为“皇都第一行宫”。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龙通过南海子样式雷图档解读南海子营建时的生态智慧,以建筑布局疏朗、农田分布合理的特点,凸显了中国古代通过园林建设进行水资源保护的生态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胡恒认为,以团河行宫为代表的南海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生动实例。
古道今辉 描绘大兴文化发展时代华章
南海子是北京古都文化和皇家苑囿文化的金名片、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璀璨明珠,团河行宫是南海子文化的重要遗存地。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从团河行宫开放出发,为大兴区文化发展提出高质量建议。他表示,大兴区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区域,有着较为丰富的文物、博物馆资源,要着力融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要板块,全力推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范周就打造具有南海子特色、新国门特色、古代与现代交融的城南“国际会客厅”提出了建议,他表示,要打造一个空间、讲好一个故事、满足一类需求。要梳理大兴区文化资源,形成大兴区的文化符号,打造一个文化传承传播的空间,注重古今融合、中外融合、产业融合、虚实融合。同时,要以文旅演艺、微短剧、元宇宙场景等形式,讲好南海子文化故事,突出强调自身的生态优势,满足游客的微旅游、生态游需求。
重磅发布 南海子文化研究硕果累累
近年来,大兴区不断丰富南海子文化研究成果,展现南海子文化的当代价值。论坛上,故宫出版社社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章宏伟主持发布了南海子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由大兴区委宣传部联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共同编写、故宫出版社出版的《南海子图像志》。本书用翔实的史料、生动丰富的图集,讲述了从辽至今的南海子历史,是了解南海子的营建思想、管理制度、重大事件历程、文化传承的重要科普读物。
此外,活动当天还举办了团河行宫开园仪式,北京市有关部门和大兴区、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故宫出版社等有关单位领导参加了揭牌仪式。9月24日团河行宫开园后,游客可游览“团河八景”,参观北京南海子苑囿文化、大兴历史文化、燕京八绝等展览,尽情领略曾经“皇都第一行宫”的风采。
团河行宫是南海子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大兴区文化“一轴两带三区”总体布局的重要节点。团河行宫的重新开放将成为展示南海子文化名片的新阵地和重要窗口,“南囿秋风”的盛景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是推进文化大兴和生态大兴的重要举措。大兴将以南海子文化论坛为载体,持续塑造具有古风国韵的文化品牌,传承保护好南海子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为大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文旅力量,为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动文化自信自强贡献大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