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时代,传统艺术在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孕育出全新的生机,如何让传统紫砂艺术激发出新的活力,这是摆在新一代紫砂艺术家面前的命题。
2018年“紫砂新青年”品牌正式启动,挖掘紫砂艺术新锐的同时,带领青年紫砂艺术家拜访艺术名家,游学北京、厦门、南京、南通、苏州、景德镇、上海等地,走出去,从其他艺术领域汲取新的营养。五年来,“紫砂新青年”的旅途,从未止步。
▲ 紫砂新青年在中国美术馆
▲ 紫砂新青年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
▲ 紫砂新青年在上海观缘文化
▲ 紫砂新青年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 紫砂新青年在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紫砂 × 苏作
2020年9月,桂花正开得花团锦簇,“紫砂新青年”游学苏州博物馆,并参加了“青筑梦”苏州市青年苏州工艺展,与玉雕、刺绣、缂丝、核雕、铜炉等青年匠人们的作品共同展出。
极尽风雅的“苏作”,已然成为苏州的专属标签。在文人品位的熏陶下,更是成为江南文化的代表。时至今日,精巧、完美、极致依然是苏州工匠的不懈追求,而“苏作”不仅是造物品质的象征,更是人们对时代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紫砂新青年”领略苏式生活美学,用作品与不同领域的青年手艺人对话,江南文化同根同源,竟又孕育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 紫砂新青年游学苏州博物馆
▲ 紫砂新青年参加“青筑梦”苏州市青年苏州工艺展
紫砂 × 陶瓷
陶瓷,在火与土的邂逅、艺与技的缠绵中构建艺术殿堂、铸造人文价值;紫砂,属于陶瓷的一种,传统紫砂顺应时代、走向未来离不开陶瓷文化的滋养。
2020年11月,紫砂新青年们从陶都到瓷都,在中国陶瓷博物馆走进景德镇千年制瓷的历史长河中,从御窑博物馆感受传统柴窑的现代演绎,并拜访了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柯和根。陶瓷人文的荟萃交流、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这一世界级的陶瓷宝库向紫砂新青年们展示了无穷的魅力。
▲ 紫砂新青年游学御窑博物馆
▲ 紫砂新青年游学中国陶瓷博物馆
▲ 拜访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柯和根
2023年的初夏,紫砂新青年在上海汉光陶瓷艺术馆拜访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遊宇,他说:“创新,不仅是紫砂、陶瓷,全国的工艺美术都在面临创新的难题。”他也勉励青年艺术家:“创新,要基于充分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之上,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我们创作的底气;从思想上突破,而不仅限于技巧的精进,才能大破大立。”
▲ 拜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遊宇
紫砂 × 当代水墨
当代水墨是对中国水墨画“进入当代”与“走向世界”的探索,一方面是在传统脉络上同古代绘画的交流,另一方面是在当代艺术体系下同全球艺术的交流。“紫砂新青年”走近当代水墨,透过最大胆创新、最标新立异的当代水墨作品,重新审视传统艺术的“出圈”,同时,通过与最顶尖的水墨艺术家的对话,让某种界限越来越模糊,让紫砂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包容。
当代水墨艺术家李津曾多次与紫砂新青年们面对面交流,他谦虚地说:“在紫砂领域,你们都是我年轻的老师。”并在相互探讨中,完成作品的创作,紫砂新青年制壶、李津题画,将紫砂与当代水墨进行更多、更深入、更有趣的跨界合作,为传统的紫砂艺术带来新的艺术与价值赋能。
▲ 当代水墨艺术家李津为紫砂新青年作品绘画
当代水墨艺术家王天德一直关注紫砂新青年的作品,“好作品需要耐心打磨,如果你们每人每年能出三把精作,对‘紫砂新青年’这个团队而言就非常可观了,这些作品既是你们个人的成长,也能体现‘紫砂新青年’的年度新貌。”他认为紫砂新青年们正处于创作的最佳年纪,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信心, “你们中未来一定会有陈鸣远、顾景舟。”
▲ 当代水墨艺术家王天德与紫砂新青年代表
青年遇见大师
一位大师,就是一个浓缩的时代;走近一个大师,就像聆听一段岁月的回响。紫砂新青年们走近一位位紫砂艺术大师,与其说这是怀旧的感喟,莫如说是理想的重温。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捡拾着历史记忆,亦赓续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是顾景舟的第一个入室大弟子,他谈道:“我在紫砂新青年们的壶上看到了‘生命力’,看到了他们对紫砂真正深入的了解,也看到了他们和紫砂的故事。紫砂不需要名号与价格的比较,而是原始的积累练习与手艺人对紫砂的热爱,这才是紫砂最珍贵的东西。”
▲ 拜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俊杰父子相承,“吕氏绞泥”的出神入化离不开他们对“创新”二字的深刻感悟。吕尧臣说:“创新,其实是人生的积累。”吕俊杰提道:“紫砂新青年一代,要继承老一辈优秀的创作技法与精神理念,更要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 拜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吕俊杰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葛军独创“色饰法”的装饰技法。于他而言,不深入传统,就难以突破创新,“很多人认为创新和传统没有关系,其实错了。创新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它是有脉承的,创新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再迈一步,而不是你与众不同了就叫创新。”
▲ 拜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葛军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红华低调淡泊,不为名利所驱动,“我们这一代人秉承着一个理念:做紫砂一定要有工匠精神,要把紫砂艺术传承下去。”紫砂艺术家鲍青继承了母亲张红华的淡雅高境,“做好紫砂壶,最重要的两点:第一,要认真;第二,要有眼光。眼光的提高是与个人的功力、技术、文化底蕴密切相关的。先把传统做到位,在此基础上再做创新。”
▲ 拜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红华和紫砂艺术家鲍青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亚平融会贯通书法、绘画、篆刻、陶瓷艺术,以紫砂为载体,将千年历史浓缩于一器,丰厚文化归结于一体。王亚平说:“关于创新这个话题,说法很多,我个人说法也不一定正确。在紫砂这一块来讲,创新要基于审美,基于传统经典的框架内进行创作,不能是无根之萍。”
▲ 拜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王亚平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程辉致力于紫砂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并作为《紫砂陶国家标准》、《宜兴紫砂泥料》和《紫砂泥料研究》三部文献的主要起草人,奠定了紫砂行业规范化的基础。面对这些青年人“如何做好壶”的问题,程辉殷切嘱咐:静心、耐心、信心,必须三心齐备。
▲ 拜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程辉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王小龙、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高丽君夫妇因紫砂结缘,王小龙的父亲是“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王寅春;朱可心、蒋蓉也曾指导过夫妻二人。王小龙对“紫砂新青年”寄予厚望:“我看到一些年轻人的钻研精神非常好,很努力。紫砂也需要这些年轻人去传承,大家在一起应该加强交流,相互鞭策,互相帮助,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 拜访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王小龙、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高丽君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喻小芳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不仅学到了做壶的技艺,也学到了做人。她向青年紫砂艺术家们分享道:“师父常常教导我们,紫砂壶是有灵性、有生命的,它能折射出作者的心胸、气度、才思、情怀,先要做好人,才能做好壶。”
▲ 拜访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喻小芳
旧学与新知,启蒙与教诲,艺路与人生……字迹与心迹,互为表里,“紫砂新青年”记录下艺术名家们与青年艺术家们交谈的画面,或“入乎其里”,或“出乎其外”,既“沉潜下去”,又“荡漾开来”。在这一次次的聆听中,找到相互成长的密码,这是大师的滋养,也是青春的力量。
五年来,“紫砂新青年”在游学的路上看见了不同艺术领域的璀璨荣光,聆听了艺途中艺术名家们的教诲与指引。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心怀紫砂亦忘却紫砂,在这斑斓的旅途中构建新的美学观念,延展跨界的奇思,打破艺术的界限,他们将为紫砂艺术带来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