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在红原县邛溪镇雅克音乐牧场,来自红原县的牧民们精心饲养的牦牛依次等待进场,牧民们按照出场顺序,牵着高大健硕的牦牛走进评比区参与“选美”,壮观的场面引得场外观众纷纷拍照。
据了解,本届红原大草原牦牛文化节为期3天,设置了开幕式晚会、六大牦牛比赛等精彩活动。通过牦牛文化节的举办,红原更好地展示了草原产业升级、人与草原生态和谐、乡村振兴建设的成果,促进了牦牛特色文化、体育、旅游事业的特色深度融合。
过关斩将,六项竞技拼出硬实力
红原大草原牦牛文化节是一场极具高原游牧特色的节庆活动,秉持着充分展现高原传统游牧生活,彰显高原游牧民风采的传统,以精彩纷呈的系列比赛,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草原游牧画卷。本届牦牛文化节包括精彩的开幕式演出,以及牦牛奶产量比赛、改良母牛奶产量比赛、牦牛选美比赛、少儿骑牛犊比赛、驯牛比赛、牦牛速度赛六大比赛,红原牦牛汇聚于此,充分展示着野性之美。
据悉,六场比赛分为两天进行,共设置奖项41个。其中,牦牛选美比赛主要根据牦牛的头(角)、五官、躯干(颈)、尾、外貌(四肢)进行评选。“很荣幸我们家的牦牛能在牦牛选美比赛中获得奖项,牦牛就像我们的孩子,我为它骄傲!”比赛中获奖的村民说道。
如果说牦牛选美比赛比拼的是“外形”,那么牦牛奶产量比赛、改良母牛奶产量比赛,以及牦牛速度赛则是比拼的“性能”。其中,牛奶产量比赛以现场挤奶测量为唯一评比标准,牦牛速度赛以200米赛道长度中,牛头到达终点的先后顺序决定名次。“加油!”“还有最后10米!”场外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此外,少儿骑牛犊比赛及驯牛比赛则更多展现的是当地群众精湛的骑牛、驯牛技能,体现了藏民族敢于冒险和挑战的精神文化。
寻根溯源,重温牦牛发展变迁路
红原县幅员面积84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00米,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作为阿坝州唯一的纯畜牧业县,红原拥有1164万亩的天然草场和50多万头牦牛,被誉为“牦牛文化之乡”,更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川省连续二轮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县和湿地保护试点县。
据了解,红原的牦牛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从那时起,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牦牛,就与藏族人民相生相伴、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历史中,牦牛的忠诚秉性、坚韧力量、勇悍气魄,逐渐进入了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铸就了藏族人民吃苦耐劳、纯真质朴、坚毅勇敢的民族性格,形成了璀璨多姿的牦牛文化。其中,“祥隆节”便是红原安多藏族的特有文化节日,“祥隆”意味着幸福安康、吉祥隆盛。节日期间,红原县儿女们身着盛装,搭帐篷、购饮食,骑马赶牛,聚于草滩,格外热闹。
红原大草原牦牛文化节便是由“祥隆节”演变而来,今年已举办了第十一届。每当牦牛文化节到来时,红原县各村村民齐聚一堂,跳安多锅庄,吃安多美食,欣赏藏戏、山歌、民间弹唱表演。为了体现牧区特色,牦牛文化节还加入了牦牛奶产量比赛、牦牛选美比赛、少儿骑牛犊比赛、驯牛比赛等活动,形成了集“刺激性、挑战性、冒险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安多民俗风情。
如今,红原大草原牦牛文化节已成为红原县的金字招牌,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牦牛之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肩负起让世界了解红原,让红原走向世界的品牌责任。
蓄势添能,托举乡村振兴致富梦
辽阔的红原大草原上,水草丰美、生机勃勃,肥壮的牦牛悠然自得吃着草,不远处的帐篷升起袅袅炊烟,与蓝天白云一起勾勒出美丽的农村画卷。作为纯牧业县,畜牧业是红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的推动下,红原县畜牧业也探索出了产业新模式,逐步向规模化、科学化的道路发展。
“我们红原县立足县情,实施了高原牧区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牦牛产业,着力构建出‘绿色、高效、智慧、民生’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以园促面,示范带动,积极探索实践出具有红原特点、牧区特色的经验模式,促进高原牧区现代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如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红原县科学的牧业养殖、主题民宿、户外露营等项目也找到了发展空间,探索出了牧旅融合道路,优化了单一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传统藏寨到美丽新村的华丽“转身”。其中,红原大草原牦牛文化节的举办便是促进牧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通过举办牦牛节,展示出了红原县乡村振兴建设的优秀成绩,以及红原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进一步为牧旅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添柴加薪。
接下来,红原县将立足麦洼牦牛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推动“牧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和升值,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逐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