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一个响彻中华大地的名字,为何能够屹立中国白酒之巅?当我们审视如今的茅台酒,在品牌塑造、销售额、酱酒品质和文化底蕴等方面均占据领先地位时,我们不禁感慨,这一切的辉煌成就究竟如何得来?岁月峥嵘的几百年,茅台酒,何以能够站在中国白酒的前端,形成无人能挡的凌云之势?
有人说,茅台是命运的宠儿,有着超群出众的品牌力量;有人说,茅台是雄心的象征,凭借丰硕的销售额独霸酒坛。但透过了历史的厚积浅蕴,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茅台,它是一种酱酒的品质,一种文化的底蕴,是迎来新时代征程下的积极参与者,承载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记忆,描绘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蓝图,更是历代茅台掌门人战略决策的有力见证。
从1950年到2023年的78年中,共经历了八任掌门人,每一任掌门都为茅台酒厂创下丰功伟绩,譬如第一任掌门张兴忠,接管了三家茅台酒厂酒坊,将王茅、赖茅、华茅合而为一,组建成了赫赫有名的“中国贵州茅台酒厂”。又如第二任掌门周高廉,将经济萧条、人心涣散的茅台酒厂再度扭亏为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重燃茅台酒的生产积极性。再如第四任掌门季克良,首次提出茅台酱酒“香型”概念,用科学理论解读茅台,引领茅台上市,为茅台矗立一座历史性的丰碑。而今日将要探讨的,则是茅台第三任掌门人——“茅台酒酿制技艺非遗传承人”邹开良。
作为茅台酒厂原党委书记、原茅台酒厂厂长、全国劳动模范的邹开良,曾在茅台酒厂中立下汗马功劳和显赫成绩,当人们提到他时,最多的一句话却是:“他是茅台的儿子”。从1973年走进茅台酒厂担任厂长,便将自己的赤子之心全部奉献给了茅台酒。初来乍到时,就在车间、班组进行调研,向酒师学习。与工人一起劳动,身心贴向群众,体会到了工人的艰辛,也感受到生产一瓶茅台酒的不容易,也正是此刻,让邹开良开始认真思考,如何为工人们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为茅台集团规划建设
在邹开良看来,任何问题只有亲自感受过,才能下定决心去解决。在他提出的“七五”、“八五”期间的扩改建工程中,将科学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改革创新,推动茅台酒进入快速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大好时期,年产量从一千两百吨,增加至六千吨,销售额也从一千多万元跨越到六亿七千多万元,由此奠定了茅台酒深厚的发展基础。此后,邹开良带领贵州茅台酒厂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搭建茅台销售网络,大力发展品牌经济,积极推动茅台酒与国内外艺术、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打造质量与实力并存的国酒茅台。
将酿造高品质酱香型白酒视作一生的事业,将酱酒品质始终放在第一位。在邹开良眼中,酿酒亦是酿己,每瓶酒都是酿酒人精神世界的凝练与释放,是一种修行。在每个酿酒的过程中,他都在默默地与酒对话,与自己对话。他认为,酿出一瓶好酒,就像写一篇好文章,需要精心地构思、细致地打磨和反复地雕琢,经常亲自奔赴原料产地,身居酿造一线,贯彻酿好酒的准则,坚守茅台酱香酒的醇厚基调,对得起民众的喜爱,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奉行真挚诚信、秉持谦德仁心,这是邹开良的酿酒之道,亦是其人生之道。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茅台为什么能站在中国白酒的前端?无非就是因为,它有着丰厚的文化基础,有着一流的技术团队,有着良好的市场响应,有着深入人心的品牌影响力,有着无数如同邹开良这样为之拼搏努力的奋斗者。时至今日,历代茅台掌门的贡献被世人所铭记,他们的故事将被装进酒中一同醇酿,每一次回味,都能勾勒出他们高大的身影。
茅台酒的历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故事,更是一个民族的荣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茅台酒不断崛起,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老一代茅台人,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为茅台酒书写了一段辉煌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