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是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举重若轻的作用。
以“守护非遗文脉,传承文化瑰宝”为主题,2023年7月,河海大学“标新立‘遗’文化实践团”前往南京、南通等城市开展调研实践。
本次社会实践将以江苏省县市为主要实践对象,围绕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地探访、开展座谈、宣讲等方式,深入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现状,感悟“匠人精神”。通过本次实践,实践团思考探究非遗文化创新瓶颈与突破口,进一步寻觅发挥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与持续生命力的路径建议。
探沈绣之巧工,悟民族之智慧
“心思绣成银针莹,工艺工艺精湛胜蝶翼”,位于长江之畔黄海之滨的南通沈绣博物馆,是1992年为纪念中国近代刺绣艺术大师沈寿,由我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南通女红传习所旧址基础上成立的。这座有着一百年历史的二层青砖黛瓦红楼建筑,是我国第一所培养刺绣人才的专门学校。2023年7月11日,实践团来到南通沈绣博物馆进行调研。实践团成员参观了解沈绣博物馆历史沿革,对话沈绣博物馆馆长卜元,了解沈绣发展历史,有针对性地询问并调研了非遗民营博物馆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困境,并进行刺绣体验。随后,实践团来到南通群英馆,进一步了解沈绣创始人沈寿生平,体悟沈绣的创始与发展过程,同时探索非遗文化沈绣的创始理念,保证非遗文化传承大方向的正确性,以此为实践活动的”指南针”。
(图为实践团同博物馆馆内人员合照 徐可莹摄)
(图为实践团同博物馆馆内人员合照 徐可莹摄)
(图为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进行田野实践 徐可莹摄)
访非遗田野教学新模式,寻文化守正创新新路径
蓝印花布博物馆是江苏唯一非遗田野教学基地,已有较为成熟的非遗传承体系。实践团首先对蓝印花布博物馆内部陈设进行简要参观。其次,团队成员对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在蓝印花布博物馆开展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进行一线体验,亲身感受非遗文化所承载的政治使命与在展现大国底蕴、促进国际交往方面的重要作用。成员们通过田野教学体验,避免走入理论化形式化调研的“想象”“套路”式误区,以非遗工艺学习实践者的身份,学习探讨非遗传承所面对的困难,探讨如何解决非遗传承创新,传播发展的难题,从局外人变为真正的参与者。最后,实践团队成员与非遗文化传承人、南通大学蓝印花布研究所研究员倪沈键先生展开深入对话交流,聚焦个人价值与社会意义、非遗文化传播创新困境、破局非遗文化衍生品市场销路壁垒等问题展开探讨。面对国内大市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商业发展新路径,将非遗工艺融入文创产品,商业活动中,促进非遗文化走向世界,走出国门,链接更多的市场资源,为当下非遗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新路径。
(图为实践团同非遗传承人倪沈键先生进行访谈 徐可莹摄)
(图为实践团同非倪沈键先生进行合照 徐可莹摄)
察织造工艺之艺醉人心,明非遗传承之思接千载
2023年7月12日,标新立“遗”实践团来到南京云锦博物馆和江宁织造馆,探寻有“寸锦寸金”之称的南京著名非遗——云锦。通过追忆云锦发展历史足迹,团队了解了南京云锦一千六百年的悠久历史和在现代科学技术冲击下的发展现状。同时,观摩了一比一比例复刻的织造云锦的巨大木制纺织机器,对其工艺的复杂,对技术人员的高要求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实践团队还来到了江宁织造馆,对“最有南京文化气息”的南京云锦进行更加深刻的学习江宁织造府更加侧重展现云锦在古代的重要性,通过与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解析与交融,生动形象的展现红楼中的云锦,打开了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历史人文联动宣传。南京云锦一直在现代化、大众化的路上不断努力着。从各类融合现代元素、中西文化的展品,到衣服、披肩、香包各式延伸产品,琳琅满目。同时,还利用江苏省优质生源,推动云锦文化进入小学中学大学等活动,推动“来自古代”的云锦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非遗无界,共享未来”,相信南京云锦在多方协同合作中,能在现代社会蓬勃出新的生命力。
(图为实践团在南京云锦博物馆合照 徐可莹摄)
(图为工作人员演示织造机 徐可莹摄)
深入开展座谈交流,助力宣讲深入人心
2023年7月21日,实践团队来到南京市建邺区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进行非遗文化访谈。实践团成员在南京文化旅游局文化遗产管理处副处长向左元同志的带领下,参观了南京文化旅游局,简要了解南京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询问并调研了南京非遗博物馆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困境。在其基础上,实践团成员与南京文化旅游局多位同志展开深入对话交流,非遗博物馆保护措施、非遗进社区等问题展开探讨。7月24日,实践团队往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通源路社区,进行以“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多次宣讲。首先,实践团成员对非遗的定义、分类进行了说明,探究了非遗的意义、探讨了非遗保护措施,并思考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此外,实践团成员还组织小朋友动手绘制非遗传统图案,参与“剪出爱国心”等活动中,于亲身实践中体味非遗魅力。多次多元化形式的宣讲的展开,引导社区青少年们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非遗文化,促进了孩子们对自己家乡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之情,为非遗的传承融入新鲜血液。
(图为实践团与南京文化旅游局同志进行座谈 徐可莹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儿童讲解传统花纹寓意 徐可莹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进行手工活动 徐可莹摄)
在实践过程中,河海大学“标新立‘遗’文化实践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在田野教学体验中强化对文化强国的理解,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不易,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要性的体悟。从多方面多主体入手,实地调研,分析探究了促进传统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续发展推广的多方融合机制。同时,扩大对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丰富传播形式,使非遗文化深入人心,提高群众文化自豪感,彰显新时代河海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严格要求,实事求是的河海精神。为文化传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徐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