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一座城市看作是一个生命有机体,那么四通八达的道路就是城市的经脉。城市的血管越畅通,人们出行的舒适感就越强。
近日,多家主流媒体将镜头对准了杭州亚运会配套设施项目——运溪高架路,对当前运营服务情况和亚运会期间预计通行情况进行了实地报道。
“作为‘杭州中环’首个建成通车的项目,将进一步拉近余杭、临平两区与主城区以及嘉兴、绍兴三地市的连通,对于方便沿线百姓出行,完善杭州城市路网,串联杭州都市圈,助力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中交(杭州)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运溪高架路是中交投资有限公司在杭投资建设的首个交通工程PPP项目,涵盖余杭、临平两个行政区域,途经6个镇街,将崇贤、良渚和未来科技城紧紧连接在一起,全长34公里,全程采用高架桥快速路的形式,高架桥宽度为26.5米,设计速度为80km/h,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为确保按期履约,保障杭州亚运会通行,中交投资和各参建单位主动作为,通过优化施工工艺,革新施工技术、加大资源投入等途径,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6000余名建设者同时“上工”,加足马力推进项目进程,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正是这种“快马加鞭未下鞍”连续作战的精神,项目于2021年3月28日顺利通过交工验收。
事实上,运溪高架路不仅是“杭州中环”的节点路段,更是城西科创大走廊和连接余杭区、临平区尤为重要的“大动脉”。运溪高架路两侧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科技创新园区,串联起了重量级产学研高地,尽揽阿里、字节跳动、钉钉等国内互联网巨头总部,这条路不只是市民的通勤路,更是余杭的一条创业创新大道。
科技创新建设智慧交通
为确保亚运会顺利召开,展现城市高质量交通管理水平,公司在杭州运溪高架路设计、建造及运营养护服务开展过程中多措并举,全力打好“护航亚运”组合拳。从智慧工地到智能制造,运溪高架路项目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实现智能预警,着力为亚运会期间安全顺畅通行提供科技保障。
应用新技术,提升体验感。高架路面设计采用SMA高等级路面结构,同时采用梳齿板伸缩缝,在降噪的基础上极大程度提升了道路行车舒适性;信息化手段,提高养护作业效率。项目养护作业车辆均装载了GPS定位系统,管理人员在移动端可实时掌握各车辆轨迹,对照检查各项养护工作落实情况,提高管理效率;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在日常不间断巡查的基础上,与高架机动中队保持实时沟通,做到专人接报,立即反馈,迅速安排,高效处理高架车辆交通事故,全力强化亚运会服务保障。
投资助推区域发展提升
当前,杭州正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亚运会的举办是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功能平台大提升、城市形象大展示的重大契机。综合交通建设是缩小区域、城乡和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亦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有力支撑。运溪高架路作为杭州“中环”首个通车的节点路段,是杭州都市区非收费快速公路,连通多个副城、组团和都市圈相关区、重要产业集聚区及机场、火车站等综合交通门户枢纽,在有效疏解绕城高速公路及相关道路交通压力的同时,引导沿线区域开发建设和产业布局,提升杭州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中交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中国交建的重要投资平台,将依托已经建成通车的运溪高架路,持续做好后期运营服务,围绕“大交通”“大城市”布局,践行中交投资“做强投资”的使命,聚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开发、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准确把握主责主业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的关键点、发力点,进一步发挥“投建营”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加大在浙投资和发展力度,为助推杭州加快融入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助力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更多的中交智慧和中交力量。(谈舒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