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从三皇治世,到五帝定伦,从“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从夏商周秦,到隋唐五代,再到宋元明清……可谓是群雄逐鹿,风云激荡。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在这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莫过于三国时代的曹操了。
小时候,我听《三国演义》,“尊刘反曹”的印象最为深刻。觉得曹操是一个坏得不折不扣的人。特别喜欢刘备。因为那个时候,我听到的大都是刘备的宽厚仁慈,曹操的阴险狡诈。可后来,随着我知识阅历的日渐增多,我看待曹操的想法开始变了,甚至是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有人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认为,这话于他确是当之无愧。曹操生性多疑。最明显的体现,当然是误杀吕伯奢一家。且事后还抛下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然而,再细品三国这段历史,又使我认为曹操统一天下,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从中让我感受到了曹操气量之大。曹操为打败对手,总是广揽人才,听得进劝谏,用人却如书家是“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官渡之战中,曹操处于劣势。故交兼谋略家许攸来降。曹操是“不及穿履,跣足出迎”,足见其求贤若渴,有雄才伟略,这不正是曹操的优点吗。
我钦佩曹操文学功夫的深厚,无论是刘备、孔明,还是孙权、周瑜等等,都是无人可以企及。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他用笔直抒胸臆,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强烈地抒发出了曹操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冀成其大业的真实内心。曹操还熟读前代军事家孙吴的兵法,对于兵法的研究,也是成就斐然。他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
有人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篡位之心,想当皇帝,野心勃勃。也有人说,曹操太多疑,动不动杀人。但我觉得曹操是一位一心为国为民的人。更有人说,曹操是残忍的,是小鸡肚肠。但我觉得曹操并不想做皇帝。因为历史演进到最后,曹操并未登上皇位,且对汉献帝也是好吃好喝相待。曹操的多疑,一方面是出于局势的混乱,使得他必须更加小心谨慎,生恐一着不慎酿成大错。再说曹操的小鸡肚肠,残暴残忍。可他抓到关羽后,非但没有一杀了之,而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好生款待,后来还把他放了回去。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曹操仍然派人传令放行。明知放虎归山,依然不忍加害。足见他的重义一面。还有一说,曹操不关心老百姓。可他在大军行进过程中,是密切关注会不会踩坏百姓的麦田,还下令军士不可肆意践踏。当曹操的坐骑被鸟惊吓蹿入麦田后,他是严于律己,割发代首,“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这是我从一篇篇对三国人物的评价文章中,一本本描写三国的史书中读后得出的观点。
到现在,我对曹操的想法已经完全改变了。我认为,他是一位宽宏大量、有勇有谋、爱慕人才的历史人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也正是他的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统一到他一个人身上,从而成就了这位杰出的诗人、军事家和政治家,才使得他能够统一天下,最终达至三国归晋的结局。(作者 浙江省绍兴市元培中学学生 叶彤 指导老师 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