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
白马寺在原白马庙的遗址上重建。白马庙始建于明初,所奉祀的“神灵”为云南大理“白马将军”和南昭十二代王妃“子孙娘娘”,故名。该庙建于东郊烟囱山正面两条山脊的漫坡台地上,四周山环水绕,风少而多凉,过去曾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形、别致的建筑和幽美的环境而小有名气,1930年起就被辟为“郊外公园”。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会理时,曾驻白马庙附近,给古庙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改革开放以后,改“庙”为寺、兴建佛教朝觐地、重建白马寺,10余年努力,白马寺的各项设施已日臻完备。
进入白马寺,大道右侧的低洼处,原有一天然小池,池水清冽,终年不涸,传说这里是东山石龙的尾端,下方建有“放生池”一口,石梯大道分3台,99级,由寺脚直通寺顶。大道两旁分布着万株银桦、香樟、翠柏和花草等,一寺花木满山翠。大道尽处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净高14.95米,建筑面积426平方米,殿前“白马寺”三个大字系全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书就。配殿观音阁位于大殿左上侧,有房15间,建筑面积620平方米。此外尚有茗轩、露天茶园、琴楼等建筑设施。沿茗轩左侧小路下行不远,便是碑林。碑林内倚山沿道排列着98座书法碑刻,荟萃了当代名人和会理书法界主要人士的作品。白马寺集宗教、园林、文化于一体,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更成为众多善男信女们朝山拜佛的理想场所。(王美刚 文)飞来寺飞来寺位于会理市城西面约五公里的羊木村猴子箐高家岩山崖之上,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原来是供奉山崖上一块形似观音菩萨的巨石——石观音,后来一个樊姓秦地道人到此,经道人开辟并募化集资,逐步修建,历数年岁月,初具规模,发展成为土木建筑寺庙,后遭破坏,文革后恢复重建,依山开凿,主要用水泥和石料打基础和修建墙体,成为今日之飞来寺。民间传说,原来飞来寺所在地本没有寺庙,有一天,村附近一放羊老人遇到一个仙女,仙女对他说:“老爷爷,我是山神的女儿,父亲说你人善良,让我告诉你,不久会有一座庙子从远处飞来停留在悬崖上,飞来时会飞沙走石伤害附近,要你带领全家人搬出住房。” 善良仙女想,村庄的人也要受灾啊,于是她又去告诉村庄的人,但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她急中生智,抢过别人的一匹马骑上就跑,大家呐喊着:抓抢马贼!并追出了村庄。大家刚刚离开村子,只见一座寺庙从天而降吸附于悬崖上,整个村庄全部被飞沙走石压住。后来一个道人带领大家把压在下面的铁器找出来,打造成了数条粗铁链条,将飞来的寺庙牢牢锁在悬崖上,永远控制住这座四处乱飞的寺庙,使它不再危害四方。现在的老观音殿仍然是用铁链将木梁和木柱锁在悬崖上。
原先的飞来寺是土木建筑,整个寺院悬空而建,木架结构建筑,用铁索把房梁、木柱与崖壁连接起来,游人登临庙宇,既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也有危险颤栗之忧。现在的飞来寺是文革后恢复重建的,依山开凿,除老观音殿外,其余庙宇皆是用水泥、石料、砖块等作为原材料打成的基础和墙体。整个寺庙占地约12亩,建筑面积900㎡。从山脚上坡行走500米左右,便是庙门——天王殿,门的上方悬挂一大横匾,上书“飞来寺”三个大字;进门便是天王殿,殿内正中有一高大站立的弥勒佛像,两侧伫立着四大天王;走出天王殿后门是一小院坝,院坝往上走50米左右,右边是生寮,是僧人居住、休息和活动的地方;院坝往上行走90 米左右,左边是老观音殿,老观音殿下面依次是玉皇殿、观音殿、地藏殿;院坝下面30米左右是大寮。从最低处的大寮到最高处的老观音殿,垂直高度约40米左右,平均坡度在70度左右,最陡峭的地方90度左右。殿宇最具特色的是老观音殿,面积约80㎡左右,殿堂后面近似于半圆形状,庙宇是全木架结构,房梁和柱子的结合部是用铁链穿石孔固定在石壁上的,有的房梁上方是搭在山石凿孔处。站在下面往上看,庙宇似乎粘附于悬崖上。其余庙宇各具特色,所塑佛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所有庙宇建筑与山崖形成一个整体,依山而建,拾级而上,使飞来寺更显得险峻宏伟,气势磅礴。登临庙宇,居高临下,凭栏远眺,虽然没有“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庐山那样险峻挺拔的感觉,但登上观音殿也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观感,心胸会豁然开朗,思想会空灵深邃,身体会飘然欲仙,自有一股上延霄客,下绝嚣浮的端严之气。不失为节假日休闲散心的一个好去处。(王美刚 文)东岩瀑布东岩瀑布位于城南街道东坝社区的疙佬村,在会理城东面约三十里左右,临近瀑布,沿着沟渠行进,绕过巨石群后,进入瀑布滩口,一道高约70米、宽近100米的崖壁和一泓清澈见底的潭水已赫然出现在面前,崖壁像巨大的帷幕,将滩口包围,崖壁顶端凹处,瀑流喷薄而下,在半空中拖出一道道薄薄的串线珍珠般的水帘,瀑布下滩四周空旷,万籁俱寂,让人感到大自然的神秘莫测和雄奇伟岸,正对的崖壁上,约离地面5米处,160年前会理州正堂乔用遴亲笔题下的“永禁砍伐”4个半米见方的石刻字,至今尚依稀可辨。据乾隆版《会理州志》载:“东岩瀑布在治三十里。崖顶瀑泉直下,望之俨如白练长拖。”瀑布崖壁中有块凸出的巨石,瀑布从崖顶上流下后冲激在石上“爆”开了,因此又叫“东岩爆布”。此传说甚至被作为正史载入了后来的《同治州志》:“治东30里,岩巅飞涛从百丈云雾中喷薄直下,至崖半横承一石,激而倒卷,望之如练翻空,折叠下垂崖脚。有隙地大可半亩,循迳可入。携樽小坐,恍置身于水晶帘内也。”后有传说为明代进士刘瓒派工匠将崖横承之石凿掉了,因此东岩便只有“瀑布”,而看不到“爆布”了。
从会理历史资料,诗词歌赋,以及老辈人口口相传中,此瀑布的确是“白练凌空舞,飞瀑挂崖东。”“一望遥山四壁幽,劈开青嶂瀑泉流。”瀑布崖壁上少有草木,散布着一团团不规则的黑色斑块。这是雨季常淌水的地方,天长日久留下的印渍。崖壁顶端的凹口处,几股细流喷薄而下,在半空中拖出一道道薄薄的串线,犹如珍珠般的水帘。微风拂过,卷起阵阵水雾。更是古往今来无数会理及外来骚人墨客赞赏吟诵的绝佳风景旅游名胜,在明代就成为会理有名的风景旅游区之一。过去的东岩瀑布景区,四周全是密林,古木参天,藤蔓缠绕,鸟雀极多,完全是一派原始森林的景象。滩口以内,气温骤降,三伏天也得穿夹衣,确是寻幽度假、避暑观光的好去处。其景观早在明清时代就声名远播,题咏多多。清举人吴道馨作诗道:“飞来瀑布挂崖东,曲径幽林景不同。幸有仙源滋地脉,借无人力补天工。千寻玉练悬丹璧,一段银河泻碧空。涧底未知深几许,应知其下有蛟龙。”20世纪后期,东岩瀑布上游处先后建起了两座水库,水流量减少,东岩瀑布景观已远逊于从前,已成为时断时流的时令河。
(李燕 文 蒋学均图)南岩放光放光寺位于会理城东南郊原南阁乡境内。据乾隆版《会理州志》载:“放光寺在治南十里,明指挥李毅建。”传说从前这里有座小庙,庙里有只大蜘蛛。它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苦苦修炼了800多年,炼成了一颗金色宝珠,能射出万道毫光,把附近的妖虫全部灭掉,于是潭溪河两岸粮食年年丰收。这颗珠子非常奇特,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的半夜,发出的金光从庙顶直冲云霄——但要在十里以外才看得见,从此这座小庙就出了名,人们都叫它“放光寺”。有一年来了两个洋人,手里拿着花花绿绿的木棒和铁架到处摆弄,说是地下能看七尺厚,水能看一丈深。洋人到放光寺前后看了看,又进庙里逛了几转,叽叽咕咕说了阵话便走了。从那以后,放光寺夜里便再也不放光了。据说蜘蛛精的金宝珠被洋人盗走了,潭溪河两岸的害虫又慢慢肆虐起来。另有一传说与此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灵虫乃大蜈蚣,其宝珠能在晚上将庙里照耀得如同白昼,盗宝者乃一本地的贪心汉,蜈蚣则伤心乱撞,吐血而亡。(李燕、孙志强 文)西岭泉琴“西岭泉琴”位于会理城西城南街道羊木村,距会理城约5公里的峡谷处。“西岭泉琴”是《会理州志》用的雅名,会理人都称之为“西岩滴水”。传说西岩滴水的底端曾埋有一只金盆,山岩上淌下的流水冲击着金盆,会发出悦耳动听的琴声。后来会理来了洋人,“洋眼”能看透地下几尺深的景物,洋人看到金盆便将金盆盗走了,从此西岩滴水处再也听不到悦耳动听的声音了。其实,“西岭泉琴”乃是从高山深处涌出的一股地下水,越过山崖后又垂直而下形成的一道美丽的瀑泉。它滋润着周围的土地,使之长出了一圈茂密的丛林,远远望去,像是一块绿白相间的翡翠。“遥望瀑布挂前川”,几乎毫无声响,走近了,才发觉水流急湍,气势也不小,像凌空而降的倾盆暴雨,且伴随着阵阵哗哗的水声。“西岭泉琴”的雅名由此而得。
瀑泉左侧有一山洞。顺洞前行10余米后,洞道突然几乎呈90度垂直通向上方。抬头仰望,可见顶端的一孔亮光,人犹置身井底,这就是俗称“簸箕大的天”所在地。“井”口通向一座大溶洞,溶洞下面正前方便是万丈深谷的入山大道,另几方则布满了形态各异的钟乳石,险要处还保持着原始风貌。仰望溶洞就像凸出于山巅的一座钟乳石戏台,而“西岭泉琴”恰位于“戏台”的正右方。1986年,国家建设部陶宗震工程师途经会理时,亲自查勘了这里的自然风光,并拍摄了照片。他对融瀑布、溶洞为一体的西岩滴水评价甚高。(李燕、孙志强 文 蒋学均图)北岩淌米北岩淌米在“白云庵”(今白云宫)内,位于会理城北5公里左右的108国道旁。据《会理州志》载“白云庵始建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城北十里外白云庵石壁之上有石龙一条,如指大,长二尺,形宛肖,中空,口吐白米,日每吐米一碗仅供僧食,僧嫌少,遂凿口使其阔,米遂之,遗迹犹存。”清乾隆六十年白云庵建成后,民国年间整修,并在此建立了道教协会,香火一度盛极,直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才被拆毁。1998年,在旧遗址上开始重建白云庵并正式对外开放。进入21世纪后,白云庵又几经整修,旧貌换新颜。考虑到原名“庵”与道教的惯用名称有所冲突,后将其名改为“白云观”。在原址上重建的白云观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殿堂依山崖边而建,观门前是“108”国道,有公交车往来,交通方便。走进观门是一个百余平方米的水塘,称之为“入生池”,池内有“放生鱼”。泉水从山的裂缝涌出流入井内,井满自溢,再流入水池,最后从山门外渗流出。水池上方嵌入山体崖中建有三檐两层大殿。大殿底层是“财神殿”,殿内正壁两侧绘有灵宫、龙王、财神、药王等;上层为“三清殿”,供奉有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和灵宝天尊三位道家始祖神像;三清殿外右侧是“观音殿”,左侧岩壁上有个碗大的孔便是传说中的“梭米洞”。传说昔日有云南张书生进京赶考路过此地,忽闻道旁山林中有人声。循声寻觅,却未见其踪迹,但见山崖下白云缭绕,眼前似有琼楼玉宇,自己犹置身仙境。书生暗忖是遇到了神仙,乃对着白云出没处叩拜设愿。后张书生果然金榜题名,便出资于此修建了白云庵庙宇。
某年,有老僧偕小僧云游到此时,又饥又疲,投宿白云庵,后便在此定居下来,广行善事为人所称誉。也许是张书生与老僧之善举感化了神灵,后白云庵殿堂旁石壁上的天然小石龙口里便会吐出白米,且吐出之米刚好够守庵人和香客们食用。老僧死后,小僧起了贪心,遂将石龙的口凿大了点,希图多淌些米,结果淌了三天三夜的粗糠后,便再也淌不出任何东西了。关于“北岩淌米”的多种传说都围绕一个主题:警醒世人,不可纵容贪欲。有山门联云“白云悠悠,黄鹤不返,淌米石洞留教训;香烟袅袅,乾坤万变,炼丹药炉藏玄机。”至今白云宫崖壁上“梭米洞”遗迹犹存。会理人就把这个洞和白云庵叫做“北岩淌米”。(李燕 文 蒋学均图)松坪关松坪关位于会理市绿水镇松坪村,地处四川最南端,距市区约90公里。松坪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茶马古道出川入滇最后驿站,是会理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四川最美古村落”。明代状元杨慎(号升庵)因“大礼仪”事件,被贬谪云南永昌卫,松坪、会理是他返乡的必经之地,在松坪关写下了著名的《松坪关》“莫唱离歌惨别颜,蜀云滇月共青山。太平处处经过惯,梦里还家又出关”,因而松坪关有了“蜀云滇月”的美誉。松坪村整体概貌2013年由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联合申报的“茶马古道”经国务院批准,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松坪关古道”作为重要文物名列其中。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是从成都出发过雅安、西昌、会理、大理、滇池沿岸、保山、腾冲进入缅甸的古道。西汉以来,为南方军事、商旅主道,历代迁入松坪村人家,因松坪关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贸地位而兴旺发达。村落北面村口(最高点)为起点入村,整个村落沿山脊依山呈扇形展开至山脚,茶马古道从北至南穿村而过。古道西面主要为葫芦塘(谐音福禄塘),少量民居散居周围,民居重心偏向于茶马古道东侧。以茶马古道为主街,数十条古弄里巷纵横穿插于200余户民居大院之中,“娘娘庙”“三朝断案碑”“三棵古树”居于中心位置,20余口古井散布于村中,顺治至光绪年间所立80余座古墓分布在村落四周。松坪村属古村寨,至今尚存寨门遗址和寨门墙体,村北建有烽火台五座(解放后拆除)。
松坪村古建筑大院 坐落于村子南面的韩家大院和坐落于村子北面的彭家大院保存较完整。据韩姓祖先墓志考证韩家大院始建于康熙年间,大院为两层坐北朝南的三进三院川滇民居,门窗廊宇雕刻精美。文革期间前院厢房被火烧毁,正房仍在使用。锁水阁 锁水阁又名文昌阁,建于民国年间,是本村的土木建筑师自己筹划建造的土木建筑。高三层约十米,楼底西北面开门,楼上楼下的墙壁上画有八仙过海、仙女下凡、仙鹤、祥云等吉祥物。锁水阁建造两寓,一寓镇守水口,把东南方山低的缺陷补起,护佑松坪关人丁兴旺,财源茂盛;一寓护佑人丁入学中举,仕途通畅,青云直上。站在楼上站岗执勤,可观外族入侵的方向。锁水阁破四旧时被拆除,遗址尚在。娘娘庙 娘娘庙是由在此居住的几家人共同修建,有20多亩田地收入用于办学所用。由于特别灵验,香火比较旺,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每到农历三月二十日便到庙里上香或求子。松坪村古井 松坪村有古井20余口,最具代表的为王家古井、彭家大井和陈家方井。王家古井 老辈说原来并没有井,只有一个水洼,因过路马帮在那里休息给马喝水,掉了几粒稻谷在水洼里,到第二年时,水稻长得非常好。由于水洼的水不够使用,便开始挖井,挖了不到1米深,就挖到两桶银子约100余斤,韩氏的先人便用挖到的银子修了韩家大院和挖水井,水井至今水质清澈,清香甘甜。彭家大井 彭氏先祖来到松坪关居住时,刚住了几个月不是牛死就是马病,找先生看后,说必须要在现地址上挖口井才镇得住,彭家就挖了彭家大井,井刚挖好井里锣鼓声响了三天三夜,以后再无牛马病死。陈家方井 陈家方井为明代陈氏祖先所建,井后建一座供奉龙王的香案,左右两侧壁有精美雕刻,左面刻有运水郎君,右面刻有采莲童子,正面两侧刻有“水经汪洋随地涌,井流浩瀚即泉源”的对联。
松坪村残碑古墓三朝断案碑 该碑位于村中娘娘庙内,通高160厘米、厚48厘米、宽68厘米。碑帽为半圆形,并以云纹作装饰,正面中间竖刻“松坪关”三字,下方横刻“招抚安插告示断案执照”,碑帽背面横刻“永垂不朽碑记”。碑身侧面刻有康熙46年关于松坪关佃农之间纳租和荒地耕作纠纷裁决的告示,碑身正面刻有乾隆17年关于松坪关屯务等方面纠纷裁决的告示,碑身背面刻有嘉庆2年关于松坪关兴修水利和田地耕作方面的告示。该石刻是研究当地的石刻艺术和了解当地历史事件宝贵的实物材料。张氏谱叙碑 在张氏古墓群内立有一座道光十年所立的张氏谱叙碑,碑高120厘米,宽50厘米,记录了张氏族人的家史和谱系。古墓群 村落周边散落着彭氏、韩氏 、张氏、王氏、李氏家族古墓约80余座,均为顺治至光绪年间所立,雕花精美,内容丰富。走进松坪关,犹如回到了远古时代,古建筑、古井、古墓群、古碑浮现在眼前,马帮的铃声仿佛仍回荡在耳边。(李俊辉 文、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