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屋,走到哭。
那是湘南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当地人称它“老鹰洞”。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跟在父亲身后,从清晨走到日暮。腿像灌了铅,心却像被什么点亮了——父亲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他:人生的路,从来都是看到屋,走到哭......。
四十年后,在东莞虎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余席爱回忆起那个下午,眼角依然会湿润。“我父亲没读过什么书,可他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贵人。”
第一章 书的重量
“你听我的,白天读,晚上读,有空就读。”
父亲塞给他一本《增广贤文》。那是他人生第一本“教材”。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这个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少年,把这本书翻到起毛边。在五金厂当杂工的日子,在建筑工地扛水泥的深夜,这本书成了他唯一的光。
多年后,当他在商会演讲中脱口而出“知己知彼,将心比心”时,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和赞叹,没人相信,这个口若悬河的企业家,只上过五年小学。
第二章 一百元的人生课
父子俩在桂林恭城瑶山接了个活——包下一座山,老板出价三百元。
“他说,我们慢慢干,要干三个月。但我父亲带着我起早摸黑,日夜加班苦干,两个月就干完了。”
多出来的一百元,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理财课。
父亲说:“我们是穷人。多得不如小得,小得不如现得。”
这句最朴素的真理,后来成了他经商的座右铭:不贪多,不求快,踏踏实实赚每一分干净钱。
第三章 从万元户到千万富翁的攀登
1988年,他初到东莞,在工棚的昏黄灯光下写下第一个目标:“三年成为万元户”。
899091——这三个数字刻在他心里,那是他实现第一个目标的年份。
万元户之后,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目标:三年十万,三年百万,三年千万......
每一个目标都像刻在石头上的誓言。99年,他赚到了第一个100万;如今,千万身家已成现实。
“我不做亿万富翁,誓不罢休,我发愿要让中国上亿万人喝上干净的好水,不达目的誓不退休。”即便五十多岁的他,眼里仍闪着少年般坚毅的光。
每当深夜疲惫时,他总会翻开《羊皮卷》:“我一念到羊皮卷,浑身就有力量。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把任何产品卖给任何人。“从最穷困的家庭走出来,他拿了人生中十个第一......,每一个都是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勋章。
第四章 水的味道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已在模具行业站稳脚跟的余席爱,却把目光投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净水。
“水是生命之源。做好水,就是做良心。”
所有人都说他傻——放弃成熟的模具生意,去做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
只有他知道,这个决定的背后,是童年时跟随父亲在瑶山打工要走很远山路才能打到水的记忆,是父亲那句“做人要像水一样干净”的教诲。
他引进国际APO+安全净水技术,提出“产品免费,售后无忧”的模式。别人卖设备,他送服务;别人赚快钱,他做良心。医院、学校、工厂、偏远地区的单位......他让那些最需要干净水的地方,先喝上了放心好水。
第五章 回家的路
在宁远老家,他建了一栋漂亮的别墅。但更让他自豪的,是别墅门前那条路。
修路时,个别乡亲对让地有些抵触。他理解大伙儿的顾虑,耐着性子解释:“我牵头修这条路,为的是让咱全村老少都能走上好路,往后出行、办事都省事,这可是为了咱们自己和后辈办的实事啊。”最终,在他的一番劝说后,最终路修通了。他说:“这叫做有志者事竟成。”
从1999年开始,他每年都给家乡教育事业捐款,从未间断。在宁远文庙内的石碑上,在家乡周围村庄的宗祠和水井边的捐款栏上,都刻着他的名字;在瑶山有两个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费用,全由他默默承担,连家人都不知道......。
对此,他坦言:“领导需要我留名字我就留名字,但有些款,是不留名字的。”
这个从湖南大山的老鹰洞走出来的少年,用四十年时间,把自己活成了一道清流。
他说:“我父亲教会我,做人要像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一滴水,很轻,轻到可以渗进任何缝隙;
一滴水,很重,重到可以水滴石穿。
而他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中国人,喝上这样一滴干净的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