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13日的“世界血栓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血栓性疾病严重性的认识。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它本身并非血栓性疾病,但却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您可能感觉到的只是心慌、心悸,但房颤背后隐藏的血栓栓塞风险,尤其是脑卒中(中风),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房颤为何会催生血栓?
我们可以把心脏想象成一个精密的泵。正常工作时,它规律、有力地收缩,将血液输送到全身。而房颤时,心脏的上部腔室(心房)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代之以前所未有的快速、混乱的“颤动”。
这种“颤动”带来两个主要问题:
1.心跳不规律:患者会感到心慌、气短、头晕乏力。
2.血液淤积:由于心房无法有效排空血液,血液容易在心房(尤其是左心耳这个结构)内淤滞、盘旋。
血液一旦流速减慢,就如同死水易生苔藓,极易凝结成块——这就是血栓的形成过程。这个在心脏里形成的“不速之客”(血栓),一旦脱落,就会随着血流冲向全身动脉。
脑卒中:房颤最危险的“并发症”
脱落的血栓最常堵塞的部位就是大脑动脉,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房颤引发的脑卒中往往范围更大、程度更重,致死率和致残率远高于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患者可能面临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房颤患者可能症状不明显(称为“无症状房颤”),直到发生中风才被确诊,因此其危险性更高。
参松养心胶囊: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新策略
对于房颤患者而言,为了避免上述严重后果,节律控制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然而房颤的治疗核心难题在于“高复发率”和“治疗安全性”,临床实践中仍面临显著挑战:导管消融虽能有效恢复窦性心律,术后1年复发率仍高达30%-40%;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虽能减少发作,却可能伴随心率过缓、脏器副作用等风险,这让许多患者陷入“治了又发、用了怕伤”的两难困境。
据了解,最新发布的《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以下简称《指南》)为房颤全程管理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案。《指南》明确推荐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可单独使用参松养心胶囊或与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使用以维持窦性心律;对于经导管消融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参松养心可显著降低房颤复发率。
《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正式发布
这一推荐基于多项高质量临床研究。“参松养心胶囊心律失常抑制试验(SS-CAT)研究”证实,参松养心可用于阵发性房颤窦性心律维持,效果与普罗帕酮相当,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参松养心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SS-AFRF)证实,参松养心可有效降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一年内复发风险40%,显著降低术后3个月及6个月房颤负荷(房颤持续时间和房颤发生频次),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缓首次发生房颤/房扑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房颤的威胁虽大,但通过规范抗凝、节律控制、生活方式调整及药物干预,可大大降低血栓和脑卒中风险。每一位房颤患者都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管好心跳,防住血栓,远离脑卒中,拥抱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