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里程碑时刻】
8月3日,在黑龙江嫩江北大荒集团九三垦区,随着最后一组AI数智远红外设备的调试完成,全国首个"有机功能大豆AI数智种植车间"正式投入运营。这片占地500亩的试验田,标志着我国农业从传统种植向智能化、功能化转型的重要尝试。
中国农业大学农地生态原位再生课题组技术负责人孙爱全介绍:"我们通过远红外碳氢酶解系统技术,实现了对大豆生长过程的精准调控。这套系统能够发射特定波段的远红外生命之光,配合为大豆特制的“农颜大悦”生物酶功能有机肥,可以靶向调节大豆的营养成分。"
【从实验室到田间的"中国速度"】
这项创新碰撞缘于7月20日的参加晋江国际食品展。展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农地生态原位再生课题组的技术实践成果引起了诸多食品企业研发中心的强烈兴趣。展会结束后课题组与达利食品集团研发中心仅用10天就完成了从中试落地。
"我们特别改进了设备的温控系统,"项目工程师孙通技术员表示,"使其能够适应东北地区剧烈的昼夜温差,确保在-30℃至50℃的环境下稳定运行。"
【六项关键指标的营养革命】
这项技术示范的核心在于实现大豆营养成分六项关键指标的靶向调控:
---嘌呤含量降低至≤50mg/kg,目标是零嘌呤;
---特定品种异黄酮含量可控调节;
---糖分符合国家"零糖"标准;
---蛋白质含量提升,其中水溶性蛋白占比达80%以上;
---γ-氨基丁酸(GABA)含量达到普通大豆的1.8倍;
---特定品种叶酸含量提升40%;
【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大豆农地生态原位再生系统的创新实践
中国农业大学农地生态原位再生课题组负责人陈黎明教授表示,此次试点示范的创新实践,其介入时间已错过大豆种植的最佳阶段。课题组的农地生态原位再生系统工程技术由中联碳基先行先试,其技术路线按大豆生长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
---塑土(6个月):改良土壤结构,为大豆生长提供基础条件。
---醒种(1个月):激活种子活性,适应再生系统环境。
---波疗(5个月):利用物理或生物技术(如特定波长光照、刺激)促进生长。
---给养(12个月):同步提供养分,确保全周期营养均衡。
尽管当前仅剩15天的关键窗口期,课题组仍围绕“达利-豆本豆品质升级”目标,明确了后期研究方向——以量化的六项关键指标为核心优化大豆品质,积累实践数据为后续的“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大豆全产业链”合作课题研究与示范生产奠定基础。
模式创新点:
若严格遵循大豆生命周期流程,课题组拟试点示范的全产业链创新模式将实现三大突破:
---产业界限重构:打破传统农业(一产)与食品加工(二产)的分割,将食品加工标准前置至种植环节,使田间成为功能食品的“第一车间”,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全周期标准化管理:
源头控制:根据终端产品需求(如豆本豆营养标准)反向制定种植规范;
过程追溯: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土壤、施肥、气候等全生长周期数据,确保品质透明可溯;
效益双向提升:预计原料营养价值全面升级,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陈黎明教授表示,这一模式的创新实践,有望为农业与食品加工业的深度融合提供可复制的范本;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技术适配性,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北大荒九三垦区良鑫公司现场负责人表示:"如果按照大豆全生命周期赋能,这种创新模式一定会让种植效益显著提升"。
【行业影响深远】
这一创新实践正在引发农业产业链的深刻变革:
-技术层面:
远红外技术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应用,例如在豆奶加工中采用的"杀青-酶解-熟化"三合一工艺,提升了生产效率。
-市场层面:
据《2025功能食品产业白皮书》显示,功能性豆奶产品的毛利率可达28%,消费者复购率增长58%。
-政策层面:
项目完全符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要求,在新国标对"低糖"、"零反式脂肪酸"等严格规定下具有明显优势。
【科技重塑农业生产】
在"数字种植车间"里,科技正在重新定义农耕:
凌晨4点:远红外设备以8-14μm波段激活土壤微生物
上午9点:无人机精准喷洒含26种微量元素的生物酶肥
下午2点:AI系统根据叶片光谱实时调整光照参数
种植户摸着叶片下的传感器感叹:"这哪是在种地,简直是在用自然科技靶向'定制'营养。"
【未来展望】
技术负责人孙爱全捧起一把黑土说:"这里的每克土壤含有8000个功能菌群,它们是我们最好的合作伙伴"。期待首批"功能大豆"在10月成功收获,我们计划三年内实现这一模式的大面积推广。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强调:"这项创新重构了'安全-美味-健康'的食品产业价值三角,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范式。"
从实验室研发到田间应用,从单一农产品到全产业链升级,远红外自然农法正在开创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更多"智慧农田"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健康的食品选择,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