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成功举办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群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本次会议汇聚了行业、企业、院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及可持续发展机制展开深入研讨,为学校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群的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一、专家齐聚,共商专业发展大计
会议邀请到广州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教研督导室主任李冬梅、东莞市万江医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黄庆辉、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中药学院副院长梁永枢、广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副院长谢琳和中医康复专业负责人孟珍珍、广州顺友和中医诊所主治中医师陈嘉慧、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李霞等行业专家莅临指导。校内参会人员包括丘东晓副校长、教务科白志明科长、中医药系高妮主任、黄雪莹副主任、药品经贸系戴莹副主任,以及中医药系裴晶、赵薇、陈金兰、暴梅佳、谭志灿等教师,共同构成了产教融合、校院协同的论证团队。
二、汇报展示,呈现专业建设成果
中医药系高妮主任代表学校作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群建设情况汇报。她详细介绍了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及构成,该专业群以“病前营养治疗、病中药物治疗、病后物理治疗”的“三治”保健康理念为核心,涵盖中医康复技术、中药、营养与保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等专业,形成了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工作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有机整体。
在建设成果方面,高妮主任重点阐述了八大任务的推进情况,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材与教法改革等。专业群已取得显著产出,在市级精品课程、在线精品课程、教育部1+X证书试点、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双师型”教师等方面都已完成指标,并在全国和省级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此外,专业群初步形成2025年的典型案例。
三、聚焦关键,共议发展突破路径
针对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环节,高妮主任重点剖析了当前面临的四大现实挑战,希望借助专家团队的智慧碰撞与论证指导,破解发展瓶颈:一是校企行实训基地的深度建设难题。如何突破传统校企合作的表层化模式,构建“学校主导、企业参与、行业赋能”的三方协同实训体系,实现实训基地在设备配置、项目开发、技能考核等层面与岗位需求的深度接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作为医药中职学校的国际交流困境。如何探索符合中职中医药特色的国际交流合作路径,例如开展国际联合培养、输出中医康复技术标准等,仍需系统性规划。三是标志性成果的提质扩容需求。当前专业群虽已取得部分成果,但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行业权威认证、重大科研项目等标志性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上,仍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产教融合项目的培育,形成更具影响力的成果矩阵。四是典型案例的总结凝练与推广价值挖掘。在现有基础上,如何通过系统化梳理与理论升华,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经验,使其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当下重点攻坚方向。
与会专家围绕上述议题展开热烈研讨,从政策对接、资源整合、模式创新等维度提出针对性建议,为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多元思路。
四、深入论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环节,与会专家分别对中医康复技术、中药制药、营养与保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四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安排等进行了细致研讨。在实习体系构建上,重点围绕如何落实国家标准与广东省教育厅实习规定,实现实习环节的规范化与实效性。专家指出,需严格遵循“中职校外实习不超3个月”的政策要求,优化实习周期与岗位分配,通过“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岗位实习”三阶递进模式,进行深度衔接。尤其强调要建立校企双元管理机制,明确实习内容与考核标准,避免实习流于形式。
五、专业剖析,构建科学评估体系
在专业剖析论证环节,各专业围绕岗位需求与课程衔接展开深度研讨。专家建议各专业需进一步强化“岗课赛证”融通,并围绕“专业评估体系构建”展开研讨,明确以“产业需求导向、标准对标、动态调整”为原则建立专业剖析机制。论证聚焦专业定位的科学性,通过构建包含培养目标契合度、课程体系合理性、师资结构优化度、实践条件支撑度等多维指标的评估框架,对照新版职业教育标准及中医药行业规范,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系统性诊断。
六、机制研讨,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会议最后聚焦专业群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的研讨。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探讨了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内容。建议通过“引培结合”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完善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行业标准、企业需求纳入教学质量评估指标。
本次论证会的召开,为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学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充分吸纳专家建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