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复读机构,当心教学教研缺失带来的这七大风险
发布要求:可适当修改以提高发布成功率
高考落幕,一些因发挥不好或其他原因与梦想高校失之交臂的学生和家长可能正在考虑“复读”这条路。但殊不知,市场上的复读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像涉及教学、教研等非常专业的领域,很多学生和家长初次接触未必能正确地识别出好坏。这里,就给大家列出一些隐藏在复读学校“光环”背后深层次的教学和教研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家长和学生擦亮眼睛,提高择校时的识别力。
一、当心“学校新、规模小、位置偏和教师不坐班”给教学带来的四大不利影响
新校师资配备不足,教学支撑有限。家长和学生在择校时,往往只关注到某所学校教师的“表面情况”,但对于像深层次的教师结构是否合理、学科教师配备是否齐全、新成立学校的师资隐患等问题知之甚少。
首先,新成立的学校会因为缺乏积累,难以快速组建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教师数量不足、临时拼凑或经验欠缺者居多往往是他们存在的问题。有的学校由于规模有限,师资招聘跟不上,学生入学后才发现原本承诺的“小班授课”、“个别辅导”等无法真正落实,课后答疑、作业批改等也难以保证效率。
其次,新校的教师结构单一,往往优先补充主课教师,部分学校在地理、化学、生物等选考科目的师资配备上相对薄弱,特别是对选科、选模块等分层教学需求难以精准匹配。此外,还有一些学校对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复读生、基础薄弱学生的辅导缺乏针对性的师资储备,无法兼顾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
三是新校教师往往经验不足。他们通常以年轻教师为主,部分老师虽有热情,但缺乏实战经验,在教学节奏、课程设计、考点把握、学生管理等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面对高考备考的复杂节奏,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提分路径。
相较而言,老校在这方面做的就会更好些;以京城最大的复读学校——精华学校为例,40多年的办学历史、“名师立校”的办学理念让他们拥有一支更稳定、更成熟的师资团队,教师全部是全职老师,经过长期磨合,这支团队能持续为学生提供科学、系统的教学支持。正因如此有关专家指出,家长和学生在择校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总量是否充足;二是是否配备了全科教师,尤其是选考科目与艺考的文化课教师是否到位;三是教师是否具有高考复读教学经验。总之,要尽量避免选择教师团队临时拼凑、经验尚浅、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的新校,这样才能为孩子复读打好基础。
教师不坐班,课后答疑难保障。对于复读生来说,这一年任务重、时间紧,日常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不仅容易积压,还会影响下一步的学习,对于基础相对薄弱、很多知识点依赖老师随时讲解的学生更是如此,如长期得不到辅导,会打击其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整体学习状态。但有些复读学校由于使用兼职教师或存在“教师不坐班”现象,老师只负责上课,不承担课后答疑工作。虽然其招生宣传中提到“课后答疑”,但实际上老师并非全天候在岗或答疑时间有限,还有的学校甚至只在指定时间集中安排答疑,根本无法满足学生随时提问的需求。
像精华学校就严格要求所有专职教师坐班,即使在晚自习时段都安排老师值守负责答疑,力求做到让学生的问题“日日清、不过夜”。所以教师是否坐班、是否全天候答疑等,也应成为家长和学生选择复读学校的重要指标,在探校时不妨向校方详细了解课后答疑的具体安排、问清教师是否全职坐班等。
学校规模小,难以实现分层教学。众所周知,分层教学能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和支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实施分层教学有个前提,就是需要学校的学生比较多、规模比较大,这样学校才能拥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强的资金实力,师资、教学、教研、学生管理等才能更成体系、更有保障。
以精华学校为例,作为京城最大的复读学校,其每年招生规模都达千人以上,这也为分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一般20分之内分出一个班,并将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控制在18人左右;学校配备了充足的专职教师资源,确保从基础班到高分班、从常规选科到特殊组合都有相应课程和老师的支持。在选科分层上,该校单科细分为“ABCDE”五个层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符合自己学科水平的班级,真正做到“量体裁衣”。
而对于一些办学规模有限的复读学校来说,每年只能招生一两个班或不足百人,就很难做到根据学生不同水平、提分目标和选科组合进行科学、精细的分层编班和教学,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校位置偏远,难以吸引优秀教师长期任教。地理位置其实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为它不仅可能给学生就读带来不便,另外也难以吸引到优秀教师长期任教。毕竟对于优秀教师来说,可以选择的余地更大,差不多的条件下肯定会更倾向于选择位置便利、工作条件较好、专业水平高的学校。有些位置偏远的学校不得不依靠兼职教师或者频繁更换教师来维持教学,这样就很难保障教学质量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老师变动频繁,教学节奏容易被打乱,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教学管理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而像精华学校这样坐落在北京教育“高地”海淀区核心地带的复读学校,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有利于长期吸引优秀教师扎根教学,此外还便于他们经常参与海淀的教研,提升学校的教学和教研水平。由此可见,家长在选择复读学校时,不容忽视地理位置对学校教师教学带来的影响。
二、防范“新校体系薄弱、机制僵化老化、闭门造车”带来的三大教研风险
新校教研体系薄弱,难以精准把握高考命题趋势特点。精准把握高考命题趋势、考点要求和评分标准,是指导复读生高效备考的前提,而这就对复读机构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但新的复读学校由于创立时间短、在教研体系建设、专职教研人员配备、教研资源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对高考政策和命题趋势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应对,导致出现复习资料更新不及时、学生在过时题目和方法上投入大量时间、很难针对高考重点进行有效练习等问题。
而像精华学校这样的老牌复读学校就不同了,他们设有专门的教育考试研究院,核心团队的教研人员近40人,能够持续跟进高考政策调整和命题趋势变化。除此,精华学校还实行“全员教研”,全体教师每周固定抽出半天时间开展学科教研,所有教研员必须参与一线教学,确保了教研与课堂的紧密结合。
教研机制僵化老化,教学内容难以适应新高考要求。伴随“新高考”的推出,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推进。即使对于老牌复读学校来说,如果教研思维固化、机制僵化,也很难适应当前“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要求。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有些学校的教研体系多年未调整,仍沿用过去的教学资料和练习题,对新高考题型、评价等要求掌握不够,导致学生在备考时容易出现题型训练脱节、重点方向错误等问题的出现。二是部分学校教师团队年龄结构偏大,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或者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对新题型、新考法的持续研究,课程内容无法及时调整,导致复习重点与新高考要求不匹配。三是教研内容缺乏创新,部分学校多年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对高考的新变化、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提升关注不够,无法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解题思路和复习路径。
在应对新高考变化、保持教研不断创新方面,精华学校的做法为大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比如他们实行“师生同考”制度,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海淀区的期中、期末、“一模”、“二模”等考试,让老师亲身体验最新考情和命题思路,同时更好地理解学生在考试中的心理状态,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对症下药”。为与先进理念接轨,精华学校坚持开展“前沿教研”,每年投入上百万元邀请来自北大等知名学府、国家级教材编者、市区教研员等知名专家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帮助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对命题的理解┅┅通过持续性的教研更新,精华学校有效地避免了教研老化、僵化等问题,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与新高考要求同步。
教研“闭门造车”,与高考实际相脱节。有些复读学校虽然也开展相应的教研工作,但由于教研方式相对封闭,缺少与外部教研体系的交流,长期“闭门造车”,导致教学内容脱离高考实际,复习指导方向出现偏差。具体表现在一是脱离市区级教研,导致信息滞后。众所周知,高考命题趋势特点、评分标准、学科重点等每年都可能会有所调整,市区级教研活动通常会及时传递最新政策信息,帮助教师精准把握高考动向。如果学校长期不参加这些教研活动,很难获取一手信息,容易在教学中产生偏差。二是教研缺乏外部验证,教研不仅需要学校内部的总结和研究,也需要通过考试实战、学情数据分析及与同行交流不断进行修正;“闭门造车”的学校,教研成果缺少有效反馈,难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容易造成与高考实际脱节、训练重点与高考要求错位的情况出现。
在这方面,精华学校的教研开放度就比较高。他们长期与市区级教研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参与他们的教研活动;他们还定期举办学情分析会,主动邀请数十所公立学校教师参与。学校自研的模拟试题和练习册不仅被内部广泛应用,还被多所公立学校所采纳,教研成果获得同行认可。此外,精华学校开发的校本教辅产品数量多、更新速度快,能在一两周内及时推出时效性强的教辅资料,有效满足学生的复习需求┅┅
由此可见,家长在考察复读机构时,最好了解下他们是否参与市区级教研活动、教研机制是否不断更新、教研部门配置及工作情况以及教研成果是否获得了外部的认可或应用等,这样才能确保其教研质量有所保障,教学工作能与新高考要求保持同步。(倪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