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都江堰灌区的每一寸土地上。在这里,古老的水利智慧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着新时代水利事业的新篇章。
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已连续运行两千多年。如今,都江堰灌区已发展为涉及7市40县(市、区),灌溉面积达1133.3万亩的全国第一大灌区。随着灌溉面积持续增长、功能不断拓展,都江堰灌区的服务、管理也迎来新挑战。千年都江堰如何通过机制优化和科技创新,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吴鉴)
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锚定‘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为实现这一目标,都发中心从体制机制入手,建立了“统一指挥、一体运行、统分结合、系统高效”的管理体制,确保灌区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大力推进都江堰灌区水权水价改革工作,为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优化水资源配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春灌期间,都江堰灌区依托“紫坪铺—都江堰”水资源一体化调度管理体制和“省市县乡村联动、干支斗农毛互通”的一体化调水机制,科学编制全灌区年度供水计划,并根据上游来水和灌区用水需求细化调度指令。通过水资源调度系统及量测水网强化信息监测,实现了水量调度的精准高效。
(灌区自勤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苏烈)
都发中心还注重夯实工程基础。随着丰收季的到来,饱满的稻穗开始尽数归仓,灌区自勤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苏烈脸上洋溢着笑容说道:“如今灌区供水有保障,加上今年光热条件充足,水稻长势好,已经连续几年丰收了”。据了解,都发中心自成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0.2亿元用于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有效改善了灌溉面积114万亩,并新增了1.4亿立方米的节水能力和0.56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每年还投入7000-8000万元的维修资金,用于渠道和水利设施的整治,为灌区供水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此外,灌区还积极推进旱育秧和工厂式育秧工作,将原来1亩秧母田育10亩秧苗提高到100亩,育秧效率大幅提高。同时,统筹生态与节水两方面,推广滴灌、喷灌等田间节水技术,全面推广量测水网建设,加强用水管水硬件基础。“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灌溉效率,还有效减少了水资源浪费,都江堰灌区作为生态灌区光辉典范的同时,也于2023年全灌区荣获水利部‘节水型灌区’称号。”都发中心供水处相关负责人说道。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 供水处负责人:刘强)
四川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带来了复杂多变的气候特点。面对可能出现的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挑战,都江堰灌区采取多项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科学制定预案,针对超标洪水、旱情、工程抢险和水质安全等方面编制了应急预案。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演练活动,根据灌区每年气候特点对预案进行调整,并通过数字孪生等技术开展演练活动。此外,还强化信息联动,建立日常监测和反馈机制,加强与紫坪铺公司的联系,确保灌区用水安全。
“特别是在应对2022年特大旱情期间,都江堰灌区通过科学调度和精准管理,实现了向丘陵灌区多输水0.4亿立方米的目标,有力保障了农业生产用水需求。”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技术创新方面,都江堰灌区探索出了一条以信息化助推新质生产力的路子。近年来,都发中心结合机构改革和一体化发展需求,全面推进数字孪生都江堰、“智慧大脑”、“慧眼工程”、“智慧水网”等建设,实现了从源头到田间地头水量调度的一键可达和全过程跟踪。
数字孪生都江堰正是都江堰灌区寻求技术创新与一体化变革的一个典型。“你看,屏幕上显示的是我们搭建的数字孪生都江堰渠首高保真实体数字化场景,它可以支撑渠首枢纽智慧化运行(运维)管理、水资源精准调度管理等业务需求。”数字孪生都江堰项目相关工作人员指着屏幕前都江堰渠首三维影像介绍道。
通过构建都江堰渠首运行管理仿真模型、建成“1+8”指挥体系、打造81处视频监控和163处工情监测点等措施,都江堰灌区实现了水量调度信息的可查、可感、可知。“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水资源调度的精准性和高效性,更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都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都江堰灌区一直不断“生长”着。当前,在机制优化和科技创新引领下,都江堰灌区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都发中心将紧紧围绕灌区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大灌区水网规划建设力度,全面提高供水保障和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为筑牢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