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毛堂乡大庙小学二年级小学生李士博把学校提供的营养餐让给患有智力障碍的母亲,自己则捡食同学的剩骨。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儿食剩骨,正餐奉母”的孝行让众网友动容。
大家纷纷献出爱心,羽绒服、米油、零食、水果、学习用品和玩具等物资堆满李士博家的房间。
与此同时,人们质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的今天,为何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声音不绝于耳。甚至有人专程赶往李士博的家,探寻事件真相,真实存在还是“剧本”拍摄博同情?当地乡政府的回应说明整个事件的原委:“特殊家庭,相关的一些政策该享受都享受,一直都很重视。”大家对个体家庭困境的关心与社会福祉整体提升并不矛盾,个体家庭的扶助仍需持续关注。
人们的善意被导演摆拍的“社会真相”不断消耗,探寻真相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法则。孩子的孝心固然有背后原因,但蕴含其中的感恩、孝义精神依然值得肯定鼓励,尤其在这个感恩缺失的时代。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的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家庭存在亲子关系障碍”,学生普遍缺乏感恩之心、感恩之行。网上流传的另一组数据也有效印证了这一观点:71.25%的学生没有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付出的辛苦,没有表达过对父母的祝福、感谢。感恩缺失的现象不仅存于学生中间,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
感恩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对朋友的援手之恩回之以信,对贵人的知遇之恩馈之以义,对妻子的结发之情施之以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报之以孝,对国家的护佑之恩奉之以忠。
在所有的感恩行为中,孝字首当其冲。正所谓“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羊羔跪乳、乌鸟之情……千百年来,“孝”字一直镌刻在我们民族的心底,生生不息。
16年前,贵州第一孝子刘秀祥背着疯母千里上大学,用稚嫩双肩扛起生活重担与奉养母亲的职责。浙江省磐安县语文教师陈斌强用一根绑带将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绑在身后长达5年,驾驶摩托到30公里以外的学校上班。一边上课一边照顾母亲。第三届孝老爱亲全国道德模范朱清德悉心照料沉睡31年之久的植物人养母,助养母奇迹般康复。如果说世界有奇迹,至绝孝行是他们成就奇迹感人肺腑的不二法门。
生活优渥时代,传统美德要与时俱进找到新的书写载体。当下社会内卷严重,高压力与快节奏成为生活常态。千万不能因为繁忙而忽略父母随岁月老去的事实,不能因为自己的世界大了而忘了父母日渐佝偻的脊背。常回家看看,常陪她唠唠,哪怕在视频的一端静静地听他(她)颠三倒四、家短里长……
小学生李士博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他的举动更像是一束光,照进我们被物质、快节奏的世界裹挟而麻木许久的心灵。在社会广泛传播,在中小学大力宣传此事,不是赞美苦难,而是歌颂苦难中闪耀的光辉品质。既是正能量的弘扬,也是对心灵的一次涤荡。我们在“儿食剩骨,正餐奉母”的事迹中感悟普通人的孝义之举,昭显的百善孝先的基本道理。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让我们把瞬间泛起的感动、一时涌起的情绪放在时间里的发酵、沉淀,蓄积成持久滋养生命的养分——爱不等,孝别迟!(文|高家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