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宜宾市叙州区泥溪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创新种植模式,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旋耕机在田间来回穿梭)
(村民们正在把红薯去泥、分拣、装箱)
9月4日上午,在泥溪镇嘉定村,伴随着“突突突”的声音,旋耕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颗颗新鲜饱满的红薯破土而出,村民跟随其后把红薯去泥、分拣、装箱……大家干劲十足,忙得不亦乐乎,尽享着丰收的喜悦。
(叙州区嘉穗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
“我们流转了土地200余亩,其中25亩是脱贫户流转给我们的,今年春季种植花生50余亩,种植蜜薯150余亩,今年蜜薯的收入预计在50万元至70万元之间。接下来,我们将种植黄瓜和西兰花,预计全年总收入200万元左右。”叙州区嘉穗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三江介绍道。
据了解,叙州区嘉穗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23年,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产业,不仅免费为周边农户、脱贫户提供种植技术和秧苗并负责统一销售,还有效解决了嘉定村群众闲时就业问题,增加群众收入。
“我的土地流转给他们非常满意,每年有2000元钱的收入,而且还可以就近务工,赚取生活费。我完全支持他们,带动我们致富。”72岁的泥溪镇嘉定村脱贫户刘昌华开心地说道。
下一步,嘉定村还将以该专业合作社“特色化、绿色化、机械化”为核心,以科技创新赋能特色产业发展,逐渐建成集良种、良机、良法、良田、良制“良融合”的示范基地,以此引领嘉定村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带领全村在种植业更上一个新台阶。
(村支两委干部带领着村民正在对“竹稻香米”进行封袋包装)
同一时间,在泥溪镇张坝村的党群服务中心,该村的第一书记和村支两委干部带领着村民正在抓紧时间对“竹稻香米”进行封袋包装,确保订单的及时交付。
张坝村位于泥溪镇北部,其土地肥沃、保水性好、透气性强,非常适宜水稻生长。该村充分利用地理优势,通过品种结构优化,农业科技赋能加持,打造了“竹稻香米”特色品牌,实现了“卖稻谷”向“卖大米”的转变。
“叙州区泥溪镇张坝村2024年村集体流转脱贫户、监测户以及其他农户土地30亩,用于种植发展张坝特色水稻‘竹稻香米’。2024年我们村集体收入32000元,同时还解决了脱贫户以及其他群众就业务工的问题,增加农民和其他脱贫户的经济收入。”泥溪镇张坝村第一书记江璐均说道。
(胡东正在对“竹稻香米”进行封袋)
泥溪镇张坝村村民胡东表示,今年他在村集体承包的30亩土地上务工,从打田、插秧、打谷子、晒谷子到现在的包装,前前后后一共干了一个多月,总收入达到了7000元到8000元。
(刚刚从机器里面出来的大米)
特色品牌的打造是张坝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引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创新尝试,下一步,该村还将不断探索,加快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让更多村民享受“竹稻香米”品牌效应带来的红利。
“2025年,我们将免费发放张坝‘竹稻香米’种子给脱贫监测户,并且教授他们种植技术,同时还将扩大村集体经济种植面积,利用村内闲置资产作为加工晾晒场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村集体收入达到50000元。”泥溪镇张坝村第一书记江璐均表示。
嘉定村和张坝村只是泥溪镇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始终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支撑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后盾,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
“下一步,泥溪镇将坚持以‘刘华故里,和美泥溪’为定位,找准自身资源禀赋,打造蜜薯、‘竹稻香米’等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上下游相关企业,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泥溪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策元介绍道。(刘倩 杨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