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浙江省遂昌县在杭州发布了乡村振兴分类底图新成果。这是全国首例以“自然村”为颗粒的村庄基础数据库、村庄基础图册、村庄发展指数、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实现了一张底图绘全局、一套数据理家底、一个指数判潜力、一本图册供决策,为众多山区县分类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借鉴。
遂昌作为浙江典型的山区县,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优良的农林产业、完好的传统建筑和独特的山水格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遂昌境内行政村有201个,自然村更是多达1640个,且大部份自然村地处偏远、分布散落且各有差异,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困惑和难点所在。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及“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的大背景下,基于国家政策,结合县域实际,针对乡村困惑,遂昌县2023年初提出绘制进退有序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并在浙江农林大学技术支持下,尝试从“摸清家底、理清资源、认清潜力、分类推进”四个关键点入手,依托高校资源,聚焦最小颗粒度的“自然村”在全县范围进行乡村分类大调研。
经过近一年努力,最终形成了包括“一库一册一图一指数”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这一底图为乡村分类引导、精准施策找准有力基点的同时,也加速了实现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进程。
据了解,此次大调研把各个村庄人口、产业、经济、土地、村庄风貌等多方面发展信息,收集录入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且动态更新,能直观呈现各村庄位置、范围、周边环境以及基本情况、当前状况、未来规划等信息。
遂昌通过“以数绘图、图库结合”形式,形成了可查询、可编辑、可共享、可更新的遂昌县“村庄基础数据库”,实现“一套数据理家底”;同步编制“村庄基础图册”,通过“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大维度多方面数据,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参考,实现一本图册供决策;利用数据库结合县域现状与发展态势,通过多维度评价模型选取人口现状、资源禀赋等七大指标计算得出“村庄发展指数”,达到“一套数据理家底”;根据指数和村庄发展状况及需求划分为特色保护型、城郊融合型、搬迁撤并型、整治提升型、集聚建设型等类型,搭建“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为后续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提供参考,实现“一张底图绘全局”。
“乡村有什么,乡村如何振兴,面对这两个共性问题,我们绘制了‘遂昌县乡村振兴分类底图’,从‘摸清家底、理清资源、认清潜力、分类推进’四个方面,给出了乡村振兴的遂昌模式。”发布会上,项目负责人、浙江农林大学挂职遂昌的副县长严少君道出了制作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的背后原因。
大调研期间,为彻底摸清各自然村的真实情况、提供精准全面的数据支撑,大调研团队建立了“1位遂昌干部+1位浙农林大老师+3位研究生”的“1+1+3”人员架构,按照“自然村的粒度、全领域的维度、全县域的广度”,秉承“一村一组调查、一村一图航拍、一村一表填报、一镇一村核实”原则,分8组人员赴全县20乡镇(街道)、201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
“乡村到底有什么,以往的数据只能到乡镇,最多到行政村,但遂昌县能够细化到自然村,并把各项数据摸准摸透,这在全国是第一个!”著名“三农”专家顾益康高度肯定了遂昌县的做法。
“乡村振兴并不是要求所有的自然村,个个都要来一次重新建设,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进’与‘退’,‘以退为进’也是一种‘进’。遂昌县创新绘制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科学精准、可操作性强,按这个底图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必将能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有益经验。”省农业厅原党组副书记、原副厅长赵兴泉一语中的。
遂昌县相关同志表示:“因地制宜安排村庄布局,进退有序推进村庄建设,这既是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推进山区县共富先行的一项务实之举。我们将充分用好这份‘施工指南’,凝心聚力推动乡村振兴分类底图变为和美共富现代化遂昌家园的大美图景。”(龚隆淼 朱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