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一支红色的青春队伍在祁连山脚下的河西走廊与数倍于已的敌人展开了力量对比悬殊的战斗。在河西一年中最冷的季节,7000余名将士牺牲在这片苍茫寥廓之中,仅永昌一地,40天里就有2000余人用鲜血浸染了这片土地,他们的生命停留在了花季,却将精神铸成一座永恒的丰碑,长久矗立在河西的漫天飞沙中,不论时间如何流逝,世事怎样变迁,他们青春的形象和灵魂永生不朽,融入了亿万年的巍巍祁连之中,带给后世无比的生命尊严和精神力量。纪录片《青春丰碑》就是一部以影像向这些年轻却不朽的生命致敬的作品,它以庄严作为基调,以对应作为方法,以再现作为手段,以精神作为价值,站在和平富足的当下回望峥嵘岁月里那些稚嫩却坚毅的脸庞,在痛惜青春消散的同时深深感恩于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安稳幸福。
庄严是本片的基调。为了表达这一基调,影片综合使用了多种方法。讲述层面,《青春丰碑》以肃穆的陵园开篇,人们在冷冽的冬季清晨敬献娇艳的花朵,表达对烈士的无尽哀思。全片大量使用冷色调进行故事讲述,一个个场景、一场场战斗,通过时间的滤镜,那些血与火、那些冲锋的号角与拼杀的呐喊,那些忽然的跃起和无力的倒下都不再惊心动魄,冷色抽去了爆裂与喧哗,显影了生命的珍贵与庄重。故事的连接之处,导演大量使用朝向自然空间的空镜,用影像的留白给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以静场时刻,用这一刻的“静”和这一帧的“空”向英雄致敬、为生命敬挽。解说词也不以繁华词藻取胜,写得深情真挚,配合舒缓沉稳的解说,与全片配乐一起营造出了沉郁庄重的声音空间。
该片人物、场景、故事大量使用对比形成一个个对应组,直观强化呈现今昔反差。以开篇为例,美丽的校园里,阳光帅气的兰大学子为16岁牺牲的西路军战士“小四川”创作一首歌曲。大学生的讲述和他写歌的影像在歌曲的声声吟唱中,一丝恍惚渐生,那个真实姓名难考,生命定格在16岁的孱弱少年与眼前这个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大学生重合在了一起,两个生活时代、生命经历、精神风貌完全不同的人因为近似的年龄相连接,其实如果小四川晚生80年,他应该也是他,一样的神采飞扬、一样的意气风发。小四川选择不了生命开始的时间,但他选择了生命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正是千千万万个和小四川一样的年轻人同样的选择和奋斗使得目标得以实现,使得80多年后的年轻人不必再牺牲。对比如果止于这里,感动足够却欠缺欣慰,好在80多年后的青年能够懂得并珍惜年轻先辈们的牺牲,用自己的方式致敬,也同样为理想奋斗,为未来的青年镌刻自己所创立的功勋,这种回应与继承让纪录片更具纵深感。前进剧社的廖赤健与金昌大剧院的演员们、夜老虎团机智的“小诸葛”吕志明与金昌消防支队的消防员谢海川,都形成了类似的对比,这种对比成为主创有意识采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创作方法。
《青春丰碑》以多样的再现手段,实现了对历史记录的多角度深层次表达。不仅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力图通过还原环境和场景营造真实性,还辅以动漫、影视资料及回忆录等形式回溯历史事件,在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拟、再现与双重再现交织的丰富影像时空中,突显、强化那本已模糊的历史环境与战争记忆,召唤出那些真实与震撼的事件和形象。
回到一部红色主题纪录片本身,它必然要通过属于纪录片的方法和手段来表现、提炼某些思想,以某些精神的接续和某些文化的传承作为其功能和价值,唯有如此,方为一部具有精神高度的文艺作品。《青春丰碑》深刻地领会到这一关键点,从事件的选取、人物的连接、精神的提炼都高度自觉地以“信仰”“奉献”“舍身”这些崇高个人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解放全人类”“不怕牺牲,顽强奋斗”这些红色革命文化来统驭全局,谋篇布局,因此在回望西路军走过的悲壮的血与火战斗历程之后,仍能开出昂扬、奋进的希望之花,仍能展望安定、富饶的未来道路。
80多年过去了,那7000多张青春的脸庞,壮阔的祁连山脉记得,绵延的河西走廊记得,我们也记得。
(于涛 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