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
绍兴滨海新区是浙江省首批新区之一,也是绍兴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桥头堡,已列入浙江省首批高能级战略平台。
近年来,滨海新区坚持“产业立区”,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添力赋能。一个个热火朝天的项目场面,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建设画卷,汇聚成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第三季度,滨海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2.29亿元,增速8.2%。1-9月,滨海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0.3%和24.1%。
释放“引力波”
掀起招商引资攻势
“今年7月我们与绍兴滨海新区建立联系,通过前期沟通交流,8月公司董事及主要负责人前往滨海新区考察后,当即确定了落户意向。”广东利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张靖敏介绍说。
利泰制药是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此次在滨海新区投资建设的绍兴利泰大输液产业化基地项目总投资20亿元,分两期建设,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30亿元。
两个月时间就“闪电”敲定,作出这一决定,其实是利泰深思熟虑的结果。张靖敏说:“长三角是我们重要的产品市场,绍兴滨海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可以扩大我们的运输半径,让产品更好辐射长三角以及北方地区。同时,绍兴滨海新区还有专业的化工园区、极佳的招商引资政策以及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从各方面来看,都是我们的不二之选。”
这段“联姻”来自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会的“牵线”,更是绍兴滨海新区提前“落子”的作用显现。为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滨海新区创新招商路径,与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促进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产业联动,加速项目资源的导入。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绍兴滨海新区的优势产业,也是其招商重点。今年以来,滨海新区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通过实施链式集群招商,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质量集聚。
“我们围绕全产业链构建生态圈,通过优化精准招商工作体系,扎实开展‘高大上、链群配’招商,从政策、人才到平台,都奉上一系列‘诚意满满’的举措。”绍兴滨海新区招商服务一局副局长柴盛华说。
具体来看,绍兴滨海新区迭代出台了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招商政策2.0和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引资扶持政策3.0等,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持续落实“免评审”“双聘制”“法人举荐制”等特色举措,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设立细胞基因治疗中试平台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加快上海交通大学绍兴新能源与分子工程研究院“四大中心”建设等,强化项目支撑。
今年以来,绍兴滨海新区已累计签约项目35个,协议总投资超700亿元。其中既有投资额50亿元的妙朗生物医美产业新材料、总投资35亿元的卫星产业示范基地等新项目,亦不乏投资额222亿元的中芯集成三期项目、投资额40亿元的豪威科技项目等增资项目。增量与存量的共同增长,不断迸发经济新活力,也是企业对滨海新区的信心与认可。
围绕“链”上发力,绍兴滨海新区产业集群日益发展壮大,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2022年综合考评结果分别位居浙江省第二、第四;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第一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创建名单。
眼下,绍兴滨海新区已吹响“奋战100天、全力拼招商”攻坚行动号角,通过精准招商、靶向发力,构建招商引资“强磁场”,持续释放强劲“引力波”。
突破“硬瓶颈”
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产业经济要发展,土地、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事关项目能否落户,更关系着项目的发展壮大和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由于起步早、建设快,土地资源要素紧缺成为产业提质增效面临的共性难题。如何破除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绍兴滨海新区自有一套。
向存量土地要空间,向低效用地要效益,是绍兴滨海新区给出的关键一招。伴随着绍兴印染化工企业跨区域集聚提升工程的推进,绍兴滨海新区已在袍江马海片区腾出184万平方米的新空间,着力在此建设“绍芯谷”,打造“泛半导体+”全产业链闭环。
“钠离子电池具有安全性高、高低温性能优、钠资源储量丰富等多重优点,钠离子电池产业也是多方关注、正在蓬勃兴起的新产业。经过数年孵化,我们项目产业化需求迫切,管委会积极帮助我们争取过渡厂房,给予用地支持,帮我们抢抓产业风口。”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去年10月,钠创新能源年产4万吨钠离子正极材料项目(一期)建设投产,成为绍芯谷“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后首个投产企业。今年,该公司康庄基地一期项目完成建设,二期正在建设当中,将于明年一季度投产。
该项目是浙江省山海协作工程和浙江省重大产业项目,能如此迅速推进,很大程度得益于滨海新区的有力举措,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一方面通过“腾笼换鸟”、山海协作等方式盘活土地资源,有效保障了企业的用地需求。
用活政策、筹措用地指标的同时,绍兴滨海新区按照产业优先、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提高土地利用率,既“向上”延伸,又“向下”拓展,通过统筹谋划地上地下空间立体复合利用,深度拓展发展空间。比如,浩克、鼎捷、高腾、国周等4个项目设计安排地下停车空间;华晨动力项目科学规划“停车场上楼顶”,有效增加停车位496个。
基金则是绍兴滨海新区撬动人才项目的一把“金钥匙”,高效推动人才项目产业落地,发挥人才基金引导和放大作用,实质性运作总规模50亿元人才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以创新“基金+”引才驱动运作模式,为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基金直投等个性化服务;针对产业,绍兴滨海新区在设立了百亿级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的基础上,今年2月再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天士力大健康基金,持续放大资本杠杆效应。
敢于突破发展瓶颈,保障各环节资源要素,绍兴滨海新区项目建设不断刷新“进度”。总投资100亿元的比亚迪功率半导体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时89天,经过一年多建设,该项目目前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浙江浩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仅用20天时间就取得了“四证”;今年6月,绍兴科创走廊重点项目——深检集团华东总部基地开工暨奠基仪式举行……
如今,放眼绍兴滨海新区,工地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批批重点项目正从“规划图”变成“施工图”。
提升“软实力”
用情用心优化服务
优化营商环境,是项系统化工程,贯穿于项目从签约、开工、建设到投产的全过程。“真正好的营商环境并不是一味贪快求速,而是在合法、合规、合理的范围内,把事情办好、办快、办简便。这就要求我们要想企所想,把基础工作做细、做透,考虑在前,服务在前。”绍兴滨海新区投资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快工出细活”,用来形容绍兴滨海新区的营商环境毫不为过。滨海新区在绍兴市率先制定推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带方案出让”等产业项目的政策体系,既着眼大局,又立足重点,对产业项目多个环节各个击破。
对项目来说,土地出让工作的时效性尤为重要。对此,滨海新区以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改革为指引,创新建立并运行产业项目做地工作机制,将经验总结成“望、闻、问、切”四字诀,力求用地交付时达到“优地”。
“我们项目为抢抓进度急于开工,但地块涉及配电房、电力杆线迁移处置、三普文物搬迁等问题,还挺麻烦的。没想到在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的协调和支持下,短短1个月时间,就让地块内的难题迎刃而解,让我们项目在最短的时间里顺利开工。”古越龙山工程建设部负责人陈永康说。
目前,总投资19亿元、总面积416亩的古越龙山黄酒产业园一期项目生产区已于9月基本建成并开展仿生态生麦块曲制备,计划11月正式投料酿造生产。
在绍兴滨海新区,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袍江B-3-1a地块位于中兴大道与三江路交叉口,尽管不到20亩土地,但该地块难点丛生、管线极其复杂,甚至包含多条国防光缆。管委会分管领导、部门、管线单位和街道先后联合现场踏看8次,涉及管线单位7家、职能部门5个,共探明各类管线19条,经过方案设计和改造实施,最终该地块顺利出让开工。
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各自为政为专属部门牵头部署、“一地块一清单”精准谋划,变“项目等地”为“地等项目”,该模式大力助推项目早拿地、早开工。“一张清单”,让政府工作有头绪有条理,也为企业赢得时间与信心。
以一域窥全局,绍兴滨海新区将为企服务的初心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绍兴滨海新区还创新建立“三跑”机制,即“项目签约提前跑、土地挂牌加速跑、拿地成交冲刺跑”,将代办服务介入前置,协助企业做好前期工作,同时以“代办+协调”服务形式做好项目出入口、临水、临电报批服务及现场施工接入等事项,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我们将持续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为牵引,扎扎实实地干、久久为功地抓,营造尊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以服务矩阵助推营商环境再提升,加快绍兴滨海新区高能级战略平台建设,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绍兴滨海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洪丽敏 齐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