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玲
卓越与中庸,是否可以共存?此两者,并不是反义词的关系。囫囵读罢段俊平先生新作《从卓越到中庸》,对书中关于卓越和中庸的论述颇觉有趣,不由得赏玩再三,击节赞叹。
西方卓越管理的理念,被后现代企业之父汤姆彼得斯誉为美国企业的成功秘诀,可以视为给企业一个精神上的卓越“愿景”,然后凭借组织高层超卓的领导力和不断更新的管理战略,激发员工不断创造、向前的动力,从而让整个企业焕发超强的生命力,同时满足社会期望和财务期望。换而言之,就是要以科学的方法,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组织整体的执行力,从而达成卓越的结果。
这样的期待,在中国企业的经营之路上同样存在。但显然由于社会环境、民族性格的不同,段俊平老师提出的中国化管理哲学驾驭下的本土管理之道,多了几分平衡玄妙。那是更加讲究和谐、持续、共生,激情而不冒进,分寸巧妙拿捏,进退不差分毫的“中庸”卓越之路。
不显山、不露水,游刃有余、胸有成竹,这就是中国哲学“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的妙处。既灵活,又稳妥,正如《周易·乾》中有言“上九,亢龙有悔”,企业飞腾发展,好比神龙在天,必须留三分余力应对,因为高则易危,穷则事尽,一味走极端,即便是追求卓越,也难免“有悔”的一天。这,就是中庸之道的体现。中庸,绝非甘于平庸,凡事举步不前,而是追求阴阳平衡,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完美掌控。控制和分寸,是中庸之道以及秉承中庸之路追求卓越的中国化管理之道中,最为精微超卓之处,而敏锐意识到这一点的段俊平老师,其实是为中国企业寻到了一条符合我们潜意识和民族思维习惯的长青之路。“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信然。
从企业实际管理的角度,采取“中庸”的态度,追求“卓越”的目标,选择西方的科学化管理流程,便是管理中的“器”,只要能持正不移,便尽可以放手而为不离左右。但仅仅满足于手中精美有用之“器”还不行,真正把握所有“一阴一阳”进退变化,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就是由器而入道。道在何处?还要向古人的思辨哲学中去寻。从卓越管理更进一步到中庸之道,“卓越”只是在企业基业长青的过程中,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结出的硕果。
此地泉水养此地花,独属于这里的中庸之道,段俊平老师独特的中国化管理智慧,才能带领中国企业变化出最适合自己的管理路径和管理模式,迎接未来更为精彩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