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5月22日,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基于SEIRS模型的预测显示,全国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主要是奥密克戎XBB系列毒株引发的,4月中旬起峰,5月底会出现一个波峰,感染人数将达到约4000万/周,高峰发生在6月底,将达到6500万/周。
近期,也不少网友频频晒出自己抗原检测呈阳性的照片,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做,即便是此前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再次面临感染的情况时,依然会焦虑。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结合国家最新发布的防控相关措施,就网友关注的复阳情况给予了回应:感染过新冠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内的抗体会下降,再次感染的风险会增加,尤其是脆弱人群。
在疫情频繁往复的背景下,一款国产新药问世了,它就是——民得维(VV116),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武汉病毒研究所、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的一种抗新冠病毒RdRp小分子抑制剂。
从作用机制上来看,民得维(VV116)与瑞德西韦相似,都是前药设计,在体内能够以核苷三磷酸形式非共价结合到新冠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的活性中心,抑制病毒RdRp的活性,直接阻断病毒的复制,从而发挥强效抗病毒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病毒RdRp酶活性中心高度保守,因此该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屏障。
此外,民得维(VV116)临床应用优势突出:与已获批的3CL蛋白酶抑制剂相比,民得维(VV116)主要代谢产物116-N1对CYP酶无抑制/诱导作用,与经CYP450酶代谢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低,因此伴随用药禁忌更少,与已获批RdRp抑制剂药物相比,民得维(VV116)的细菌、哺乳动物细胞及啮齿类动物体内遗传毒性试验均为阴性,不具有相关遗传毒性风险,另外,民得维(VV116)直接阻断病毒复制,无潜在致突变作用,更具安全性优势。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联合武汉病毒研究所、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和合作企业,一起联合攻关,获得新的化合物实体,其不仅表现出显著的抗病毒作用,且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相对更安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李佳说:“从作用机制看,民得维(VV116)对不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都能起到相同水平的抑制作用。”
回溯既往,从疫情之初药物研发改造和筛选,再到动物实验和国内外多个临床该研究的快速推进,民得维(VV116)从发现到临床再到获批上市用了3年,研发团队与生命赛跑,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与新药“十年十亿美元”的常规周期相比,应该说创造了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