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川是位于浙江长兴县的一个小村庄,但它又很大。因为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共同追求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伟大愿景,齐心协力摸索出了“工业立村、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新川模式”。4月26日,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新川模式”建设案例论坛在长兴举行,共同探讨“新川模式”的发展历程。
图片拍摄:王徐超
兴一家企业,促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20多年前,新川村处于长兴山区,区域狭窄、人多地少,过去当地村民的生活相对贫穷。因此,新川村曾一度走向了四处建厂、重工轻农的盲目发展阶段,陷入“环境让步于经济”的困境。石矿场、耐火材料厂高达百余家,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那时候,村里的年轻人从不敢穿漂亮衣服去上下班。尽管当地村民的钱包鼓起来了,但是严重的环境污染也让当地村民吃尽了苦头,对未来经济发展几度迷茫。
2003年,新川村两委决定铁腕治污,响应国家“八八战略”,还老百姓一片青山绿水。2004年开始,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在新川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果断关停污染矿山,淘汰落后产能。但村民少了收入来源,企业也要摒弃旧有的生产线,不是“割肉”就是“巨资投入”,一时之间新川村又陷入了困境。
“我们应该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坏境,只追求眼前利益,不顾生态环境,企业注定没有出路”张天任顶着经营亏损的重重压力,坚守内心的那份情怀,发挥起带头示范作用。
但村内的其他企业却有些慌了神,时任原楼下村村支书的张天任便一边抓自己企业的转型升级,一边帮助村内企业谋出路。“作为新川的一分子,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光秃秃的山、发臭的水!”“企业靠粗放发展长久不了,只有绿色发展企业才有生命力”张天任奔波于各家各户,为村民纾难解困,凝聚村民坚持绿色发展的共识。
整个新川村以宁可不要发展也要保护好环境的决心和刮骨疗伤的勇气,进一步对“低、小、散”企业进行“休克性”整治,毅然决然地关停全部小石矿和部分耐火材料厂、铅蓄电池厂,坚持产业发展、以工哺农、村强民富的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味地彻底关停,更多的还是引导企业,让他们改造自身,有的企业可以到工业园区里继续生存发展。”新川村党委副书记胡春强说。
2008年,楼下村、张坞村等四个自然村合并成新川村,张天任开始担任村党中支书记,主导建立起村企共建制度。村企共建从字面上很好理解,至于如何共建,各地都在探索,各有千秋。
政府部门上下一心、龙头企业带动引领,新川村将产业发展与村民致富紧密相连,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在村企共建强力推动下,新川村乡村振兴之路硕果累累。据悉,新川村有3000多名常住人口,其中直接在天能务工的人数达到700多人,发展上下游配套的企业达30多家,为全村创造了不少创业和就业机会。
当地村民形象地将天能比喻成“常青藤”,而村里的其他企业就是藤上结出的瓜。2021年,张天任牵头在新川村合作成立了3家村企合办的“共富公司”,村民拿分红、公司再投资,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文旅创富、投资创富。2022年,新川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85.48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
张天任是长兴村企共建的典型代表之一。无独有偶,超威集团发挥“链主”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带动上下游22家企业,打造共富车间、共富生产线、共富岗位55个,推动工坊成为产业链发展中的一颗颗“螺丝钉”;诺力集团每年出资10万元帮助夹浦镇吴城村建立葡萄帮扶基地,并发动公司员工开展爱心认购活动,帮助困难农户实现增产增收......
在张天任等一批企业家、乡贤的推动下,2019年新川村成立乡贤会,企业家们不仅积极参与,还纷纷慷慨解囊,当场捐赠新川村美丽乡村建设投资资金1100多万元。这些资金全部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实实在在地让村庄、让村民受益。
图片来源:吴拯
如今的新川,田园风光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成为了十里八乡极负盛名的“绿富美”。在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工业带动百姓致富方面,新川交出了掷地有声的“时代答卷”,这既是将企业单元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一次生动诠释,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长兴的生动实践。未来新川将持续奋进,力求迈上乡村振兴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