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这个曾经面临着无产业支撑、无优势资源、无集体经济发展困境的宜宾市叙州区高场镇的深度贫困村,如今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先后荣获省、市、区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完成华丽转身后的清华村仍然在铆足劲儿向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的道路上持续前进。
(帮扶干部察看肉兔生长情况)
“2022年我饲养的鸡、鸭、鹅等牲畜有140只左右,还种了3亩红心柚,种植养殖年收入大概两万余元,加上家人务工收入,现在家庭收入比脱贫前翻了两倍多,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提升太多了。”正忙着为红心柚修剪枝条的廖朝英满足地笑了。暮冬时节,在高场镇清华社区村十组,帮扶单位联系人和村干部正在廖朝英地里了解今年的产业发展情况。
廖朝英发展种养业成功脱贫的事例只是全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清华社区村依托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共发展红心柚500亩、优质柑橘200亩、优质李种植基地3000亩,同时大力发展肉羊、肉兔、生猪等特色养殖业。
2020年,清华社区村茵红李基地成功申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省级以上特色产业村。
“通过实地走访研判,在帮扶单位与村两委及驻村干部的日夜同战下,村里的产业发展已经从传统单一的农作模式转变为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模式,村民收入也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清华社区村帮扶单位叙州区总工会的曾文说。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在我们存栏种兔有1000多只,年出栏已经突破了50000只以上。去年肉兔的产值有200余万元。”村民李家胜是清华社区村返乡创业的代表之一,在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他搞起了养殖业。依靠勤劳的双手,李家胜现在已经成为村里的养兔大户。
在李家胜的带动下,肉兔产业成了清华社区村的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养兔的队伍中来。
乡村振兴产业旺,道路建设是基础。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清华社区村积极向上争取,不断加强通村公路与村内道路连接。目前,全村硬化公路超30公里,实现村民小组全覆盖,不仅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村民出行也更加方便。
“以前的自修路只有一尺宽,雨天路滑危险不说,农产品无法运输出去就更别提挣钱了。现在车能开到家门口,方便太多了,简直是把幸福路修到了心坎上。”村民李顺田高兴地说。
据悉,2022年,该村人均收入达2.7万元,较脱贫前增长2倍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余万元,实现零的突破。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产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流出土地和撂荒地治理,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场镇清华社区村李家雄说。(李瑞琪 陈小雄 钟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