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实验室,00后研究生李然还在反复调试芯片参数;山坳间的直播间里,95后村官王媛正举着手机,向网友介绍家乡的生态猕猴桃;航天发射场的控制室中,28岁的工程师张磊紧盯着屏幕,为火箭发射做最后检查——这些散落于中国大地的奋斗场景,勾勒出新时代青年逐梦的生动群像。他们的梦想没有悬浮于空想,而是扎根在现实土壤,在平凡赛道上跑出了不平凡的青春节奏。
青年逐梦,首在“扎根”,忌做“悬浮的空想家”。梦想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唯有锚定现实、步步为营,才能让理想落地生根。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90后长征团队”,在参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研制时,从绘制每一张图纸、记录每一组试验数据做起,熬过数百个通宵,攻克了10余项关键技术难题。有人问他们“天天和枯燥的公式、冰冷的零件打交道,不觉得累吗?”团队成员笑着回答:“看着火箭托举着卫星升空,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所有辛苦都值了。”同样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云南“咖啡姑娘”李婷放弃大城市的白领工作,回到家乡普洱钻研咖啡种植技术。她从学习分辨土壤酸碱度、掌握烘焙温度开始,一点点摸索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精品咖啡配方,不仅让自家咖啡卖出了好价钱,还带动周边20多户农户增收。这些青年用行动证明:梦想的种子,只有种在现实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青年逐梦,贵在“扛挫”,别当“易碎的玻璃心”。逐梦路上从无坦途,挫折是成长的必修课,更是梦想的“试金石”。大学生创业者周航的“校园文创”项目曾一度陷入绝境:首批设计的笔记本、帆布袋因风格小众滞销,启动资金所剩无几,团队成员也有人打了退堂鼓。但周航没有放弃,他带着团队走访20多所高校,收集3000余份问卷,重新调整设计思路,结合校园文化符号推出定制化产品,还开通线上“文创DIY”渠道,让学生参与设计过程。如今,他的项目已覆盖10余所高校,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正如奥运冠军全红婵所说:“训练时累到不想动,也想过放弃,但一想到能站在领奖台上为国争光,就咬牙坚持下来了。”从赛场到职场,从校园到乡村,正是这份“不怕输、不服输”的韧性,让青年在挫折中汲取力量,让梦想在坚持中靠近目标。
青年逐梦,要在“立大志”,融入时代洪流。个人的梦想,只有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势同频共振,才能拥有更广阔的舞台。在华为海思芯片研发中心,一群平均年龄27岁的青年工程师,面对外部技术封锁的压力,日夜钻研芯片架构与算法,用3年时间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为国产芯片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援藏教师陈晓燕放弃城市的优渥生活,来到西藏那曲支教。她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不仅教孩子们知识,还自费为学校搭建“图书角”,组织“云端研学”活动,让藏区孩子看到了山外的世界。“我想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梦想可以和雪山一样高远,和草原一样辽阔。”陈晓燕的话,道出了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从科技攻关到教育帮扶,从生态保护到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青年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需求,让逐梦之路与祖国前行的脚步同向而行。
青春因逐梦而精彩,时代因青年而蓬勃。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每一代青年的梦想都有独特的底色。今天的中国,正为青年逐梦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乡村振兴需要懂技术的青年扎根基层,科技创新需要敢突破的青年勇闯前沿,文化传承需要有创意的青年注入活力……当更多青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奋勇争先,他们的梦想终将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他们的青春也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