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其效能直接关系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新时代基层治理面临人口流动频繁、利益诉求多元、矛盾隐患交织等新挑战,唯有毫不动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让基层治理方向不偏、力量不竭、根基不松。
以组织强基织密治理一张网,让基层有主心骨。党的领导在基层治理中,首先体现在组织覆盖到作用覆盖的深度延伸。不同于过去单打独斗的治理模式,如今更需以党建为纽带,把分散的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在城市社区,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党员沉到楼栋里,让老人求助、邻里纠纷等小事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在乡村,通过“村党组织+村民小组+新乡贤、致富带头人”联建模式,把党的主张转化为村民共识,;面对新业态,在快递站点、电商园区建“流动党支部”,让外卖小哥、电商从业者既能找到组织,也能成为政策宣传员、民情信息员。这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让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各环节,群众遇事有地方找、有人管。
以党员带头当好治理排头兵,让服务有暖温度。基层治理的难点,往往是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而党员干部就是破解这些痛点的“领头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党员带头啃下老旧小区改造“硬骨头”,协调各方解决加装电梯、停车位规划等分歧;再到日常治理中,推行“党员联户”制度,每名党员包联几户群众,定期上门听诉求、解难题——小到帮独居老人代缴水电费,大到为创业青年对接扶持政策,党员干部用“脚底板”的温度,把党的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才会主动跟着党员干,形成“党员带头、群众跟上”的治理合力。
以机制赋能打通治理中梗阻,让决策有准星儿。党的领导要在基层治理中落地,离不开科学机制的支撑。如今,各地通过“党建引领+机制创新”破题: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社区党组织牵头,联合物业、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定期开会,把“物业管不好、社区管不了、单位不愿管”的难题摆上台,一起商量解决;推行“民情收集—分析—办理—反馈”闭环机制,党员收集的群众诉求,由党组织分类交办,办理结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避免“说了不算、办了没回音”;在乡村推行“四议两公开”,村里的大事小情都经党组织提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决议,过程和结果全公开,让群众明白、放心。这些机制让党的领导从“宏观引领”变为“具体实践”,确保基层治理不跑偏、高效能。
基层稳,则国家安;党建强,则治理优。加强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环节。唯有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让党员干部冲在前、干在先,以机制创新破解治理难题,才能让党的旗帜在基层高高飘扬,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的基层根基。(文/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