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制造加速迈向智能化的今天,众多企业正寻求从“经验管理”向“系统运营”转型。而在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苏州市固德电子工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书芹女士,使用一系列自主研发的运营系统,在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走出了一条实践性极强的发展路径。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苏州的固德电子,就王书芹所主导的技术成果与企业变革经验展开了深入对话。
(照片:王书芹)
记者:王总,您好。您主导研发了四项系统化的技术成果,从“智慧制造一体化”到“数据驱动的运营决策系统”,可以先请您介绍一下最早开始的那个项目吗?
王书芹:当然。我们最早上线的是“智慧制造与客户运营一体化系统 V1.0”,这套系统其实是从2019年我就开始思考的,正式开发是在2020年底,2021年初上线。原因很简单:当时公司遇到了一系列瓶颈——生产环节不协同,订单排期混乱,客户反馈信息不能及时传导给后端。我意识到,问题并不是员工不努力,而是信息传递和数据处理的链条出了问题。所以我提出一个目标:建立一个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的智能运营体系。
记者:能具体说说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如何帮助企业提升效率的吗?
王书芹:系统的核心是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台。举个例子,客户下单后,系统会自动匹配库存、计算生产排期,并在交付前发出质量预警,产品发出后还能追踪客户反馈。这一整套机制,实现了订单-生产-交付-服务的闭环。通过内嵌的客户预测模型和排产引擎,我们在试运行期间就将订单处理效率提高了35%,库存周转周期减少了约20%,这些数据在制造业是非常显著的。
记者:在这之后,您又研发了客户标签系统、营销优化平台和运营决策系统。这些技术间是怎样衔接的?
王书芹: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最早的系统解决了“流程协同”问题,下一步我们发现,“客户理解”仍不够细化。销售只能凭经验给客户分类,没有方法论。因此我带领团队开发了“基于知识图谱的客户标签自动归类系统 V1.0”。通过语义算法分析客户的交易记录、行为路径,自动生成标签,比如“高频采购”“定制潜力高”等。这为我们后面的“制造业客户数据洞察与营销策略优化平台 V1.0”打下了基础。
再后来,随着数据量的增长,我发现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据反哺运营。于是2024年,我们完成了“基于数据驱动的运营决策系统 V1.0”。这个系统能在采购、人力、库存等多个维度提供实时预测和优化建议,真正实现从经验管理走向模型决策。
记者:这些成果在企业内部效果如何?是否也推广到了其他企业?
王书芹:在我们公司内部已经全面运行,并形成了新的运营习惯。我们也和多家企业展开合作,包括青岛丰鑫烨五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苏州好佳起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技术授权协议。这些企业在使用我们的系统后,也给予了积极反馈,并出具了使用评估报告。目前也有几家企业正在洽谈中,说明这个模式是可以复制的。
记者:在国家政策层面,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在不断被强调。您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与政策之间的关系?
王书芹:可以说是非常契合。从“中国制造2025”提出智能制造,到《“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再到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政策一直在为我们指路。我做的这些探索,正是希望能将战略落到地面,在一个中型制造企业中跑通路径、验证方法、积累经验。数字化转型不是一句口号,是真实改变每一个环节、每一次决策的过程。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认为制造业的下一个关键节点是什么?
王书芹:我认为是“生态互联”。今天很多企业实现了局部的数字化,但系统之间仍是孤岛。未来一定是数据、系统和企业之间的协同,比如客户需求能直接影响供应链响应,行业链条能共享模型与预测。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认知和治理体系的转变。我希望我能继续参与其中,推动更多企业完成这场“脱胎换骨”的进化。
专访结束时,王书芹还在调度一项关于系统性能优化的测试。她身上的气质不像传统印象中的“制造人”,更像是一位架构师,正在设计一个复杂却有序、理性却灵动的运营世界。正如她所说的:“制造业的未来,不是更大规模,而是更高效率、更强协同。”而她自己,也正是这场变革中令人瞩目的实践者之一。(记者:程文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