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持续翻新,非法跨境证券投资等金融乱象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本文将通过案例解析揭示风险防范要点,助力筑牢反诈“防火墙”,弘扬诚信文化。
基本案情:
某投资者Z先生通过朋友认识一名自称在香港公司工作的人员,该人员声称公司持有香港正规牌照,能提供场外期权“投资服务”,并承诺高额回报。Z先生在深圳办公点签署协议并转账“期权费”至该人员账户,委托其下单。但该人员及其公司实际并无相应资质。Z先生要求兑付时,对方以公司出现问题为由拒不兑付,待赶到办公点时才发现该公司早已人去楼空。
案情解析:
本案例属于境外无资质机构非法开展跨境证券交易服务的诈骗行为,诈骗方伪装成持香港正规牌照的机构人员,以“场外期权投资”及高额回报为诱饵,要求资金转入个人账户以规避监管;投资者因未核验机构的合规资质、轻信“稳赚高收益”话术、忽视个人账户转账的异常资金路径,最终遭遇对方失联跑路、资金受损的风险。
风险提示:
1.资质核查是关键:我国对跨境证券业务实行严格监管,未经批准的境外机构不得在中国境内开展业务。投资者可通过证监会官网查询合法机构名录;
2.警惕"保本高收益"话术:金融产品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承诺"稳赚不赔"的往往是骗局;
3.资金流向需透明:正规交易平台会通过第三方托管账户划转资金,要求直接向个人账户转账的均为异常;
4.个人信息要保护:不要轻易向任何未经验证的机构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账户信息、密码等。诈骗者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非法操作。
温馨提醒:
境外机构非法提供跨境证券交易服务,是指依据境外法律设立的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通过互联网或者发展代理商等方式,直接或间接面向境内投资者提供境外市场的证券期货基金交易服务,而这种服务未经相关监管部门的授权或批准。我们需强化合规意识,不轻信非法机构的宣传,不参与非法金融活动,选择合法渠道、核实资质是规避风险的关键。
唯有社会各界携手并肩,方能筑牢“全民反诈、诚信兴商”的坚实屏障,让“守信者畅行天下,失信者寸步难行”的价值导向,切实成为金融生态体系中的基本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