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作为男性高发肿瘤,其防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丁国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趋势、病因、筛查方法、治疗进展及预防建议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为公众科学认识前列腺癌提供了权威指导。

多重因素叠加 前列腺癌发病率持续攀升
近年来,前列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2024浙江省肿瘤登记年报》显示,该省的前列腺癌发病率位列所有癌种的第四位,男性癌肿第三位,且是2024年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人口老龄化是重要推手,前列腺癌以老年男性为主,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显著上升;其次筛查技术的普及也功不可没,过去常规体检中不包含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而近年来筛查的推广使得更多早期病例被发现 —— 如浙江绍兴、宁波等地区将PSA筛查纳入老年男性每年的健康体检,发现了很多无临床症状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此外,生活方式、肥胖及遗传因素等,也与发病率上升密切相关。

早期症状隐匿 三类人群需强化筛查意识
前列腺癌最显著的特点是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无特异性表现,极易被忽视。” 丁国庆强调,这也是其被称为 “隐形威胁” 的原因。临床上,早期患者多通过体检发现,而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可能伴随排尿困难、血尿、尿痛等,与前列腺增生症状相似,难以区分。部分转移患者可出现骨痛、骨折等表现。
因此,主动筛查是早期发现、提高治愈率的关键。丁国庆明确给出筛查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在每年常规体检中进行PSA的检查,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或携带BRCA1/2等基因突变的人群,筛查年龄应提前至45岁或更早。”
常规筛查手段主要包括血清PSA检测和直肠指检(DRE),必要时辅以磁共振成像(MRI)和前列腺穿刺活检。通过科学筛查手段发现早期病灶,患者有望在肿瘤局限阶段就接受根治性治疗,大大提高治愈率并减少治疗负担。

治疗趋向精准化 联合疗法显著延长生存期
“前列腺癌的治疗已从传统模式迈向个体化、精准化,既要追求疗效,也要兼顾患者生活质量。”丁国庆介绍,目前治疗体系已形成清晰的分层策略:
局限期患者,可通过根治性手术(如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或根治性放疗实现治愈,术后生存率较高;晚期患者,以雄激素剥夺治疗(ADT)为基础,联合新一代 雄激素受体(AR) 抑制剂等方案能双重阻断雄激素信号通路。临床数据显示,该联合方案可使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中位总生存期达 8 年,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约 60%。
在药物选择上,丁国庆强调需综合考量 “疗效、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及药物相互作用”,优先选择便捷、安全且能兼顾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药物。近年来,新型内分泌药物、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药物的快速发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
生活干预与认知提升双管齐下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诱发列腺癌。患者和公众应注重生活方式干预,例如保持清淡、均衡的饮食,减少摄入辛辣、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规律而不过度的体育锻炼,以降低疾病发生风险、控制病情。
与此同时,综合性的支持系统同样不可忽视。提升公众对前列腺癌的认知水平,需要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如通过组织专题讲座、义诊咨询、社区宣传等,推动科普下沉。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介进行广泛传播,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工作,助力其在接诊中强化疾病宣教,提升公众早筛意识和健康管理能力。当前我国男性对前列腺健康关注度仍偏低,提升早筛覆盖率,将是未来降低疾病死亡率、提高整体生存质量的关键一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